「點擊懷集領域網,知懷集大小事」
想要購買岳山茶的茶友
文末有購買鏈接可送上門
人勤地沃育好茶 岳山峰下譜新篇
▲二岳山腰的岳山茶場 許慶彬 攝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場震撼人心的“岳山造林大會戰”在岳山峰下打響。數萬名造林民兵懷揣著滿腔熱血,他們自備生產工具,自帶口糧,在艱苦的條件下自建窩棚、自搭爐灶。面對天寒地凍、山高路險的惡劣環境,他們毫不退縮,搶晴天、戰雨天,立下“任務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誓言,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揮舞銀鋤,在岳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成功將殘林荒山改造成郁郁蔥蔥的林海,也孕育出了“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斗、久久為功”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時光流轉至本世紀初,岳山腳下一位土生土長的生意人黎秋岳,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毅然放下在縣城蒸蒸日上的經商業務,回到家鄉承包了岳山峰下的岳山茶園,踏上了探索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的艱辛征程。他懷揣著不攻克“岳山茶”種植和加工難關誓不罷休的堅定信念,以“岳山造林大會戰”的精神為指引,勤耕苦種,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堅守了二十余載,只為擦亮“岳山茶”這一地方名優土特產品牌。在通往茶場那條長達6公里多的陡峭崎嶇道路上,深深印刻著他艱苦創業、勇毅前行的堅實腳印。
▲技術員向到茶園采茶的工作人員強調采摘茶葉的規格要求
黎秋岳經營的岳山茶園位于岳山最高峰二岳頂(海拔1290.5米)的半山腰,這里緊鄰面積10萬多畝、森林茂密的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岳山一直以來都有野生茶樹分布,當地村民采摘野生茶的習慣由來已久。得益于岳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山高云霧重、空氣清新、土地肥沃,晝夜溫差大,使得茶葉的生長期比山下多出好幾天。這里產出的嫩葉葉厚且色澤金黃,制作而成的茶葉富含茶多酚,不僅耐泡,而且茶味清香,入口回甘。早在解放前,“岳山茶”就已憑借其優良品質成為遠近馳名的名優土特產。
岳山茶園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這里曾是“岳山造林大會戰”的核心區域。黎秋岳的叔叔黎榮修不僅是岳山茶場的創始人之一,更是岳山造林大會戰的親歷者。叔叔在茶場堅守了數十年,對岳山和“岳山茶”飽含深情。隨著年紀漸長,他期望在縣城經營移動業務的黎秋岳能將現代經商理念引入茶場,傳承“岳山造林大會戰”的艱苦奮斗精神,接過發展“岳山茶”產業的接力棒,讓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起初,熟悉黎秋岳的朋友都對他的決定感到不解,難以相信他會放棄城里安穩且盈利的生意,回到鄉下從事種茶的艱苦工作。然而,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懈打拼,岳山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茶園規模不斷擴大,茶葉質量穩步提升,品種也日益豐富,從過去單一的岳山綠茶,拓展到如今的紅茶、綠茶、白茶三種主推產品。黎秋岳還積極申報了“岳山紅”“岳山綠”商標,產品銷售渠道也從縣內逐步拓展到縣外,甚至遠銷湖南、四川等地,如今茶園年產值已達250萬元。在這個過程中,黎秋岳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熟練掌握了茶樹種植、管理以及茶葉加工制作的各項技術,實現了從成功生意人到專業“茶”專家的華麗轉身。人們紛紛感嘆,黎秋岳選對了路,他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蠻勁、艱苦創業的熱情和攻堅克難的決心,終于收獲了成功的果實,真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
與黎秋岳交談中,他坦誠地分享了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曾經,他是懷集縣移動公司的優秀業務員,和妻子在縣城中心經營著一家手機及移動通信產品銷售維護門店,生意十分紅火。當他提出回家種茶的想法時,妻子認為這會影響縣城的生意,并不支持。但黎秋岳卻有著自己的考量,他深知“岳山茶”的優質品質和廣闊市場前景,堅信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不僅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帶動鄉親們就業致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經過耐心溝通,他終于說服妻子,獲得了她的支持。
▲黎秋岳在茶場里,面向二岳頂,考慮如何擴大茶場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
接手岳山茶園后,黎秋岳將茶園微薄的利潤和妻子門店的經營收入都投入到茶園擴種中,生活變得比以前艱苦許多,期間他也曾多次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每當遇到困難,叔叔講述的“岳山造林”故事就會在他耳邊回響,激勵著他堅定耕山種茶的信心。他常想,當年數萬名青年民兵在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完成造林任務,自己也一定能用同樣的干勁經營好茶園。于是,他下定決心,不僅要擦亮“岳山茶”這一地方農產品名牌,還要將“岳山造林”的光榮傳統傳承下去,帶動更多年輕人為家鄉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每年清明前后的十來天,是岳山春茶的采摘時節,也是黎秋岳最為忙碌和辛苦的日子。此時的岳山云霧繚繞,細雨綿綿,山路濕滑難行。工人將采摘的茶葉運下山已十分不易,而后續的茶葉加工工序更是至關重要,每一個環節都關乎茶葉的品質。為了確保茶葉質量,黎秋岳每晚都守在茶葉加工作坊,親自把關曬青、殺青、發酵、炒茶、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連續半個多月,他日夜操勞,卻從不喊苦叫累。他說,只要能讓更多人品嘗到岳山的好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黎秋岳不僅在岳山西側的二岳山峰下成功經營著300畝茶園,還引進了多個優質茶樹品種,在岳山東側種植新舊茶園共500多畝。這些茶園為當地村民提供了30個就業崗位。黎秋岳并未滿足于此,他滿懷信心地表示,要將自己多年實踐總結出的茶樹種植管理技術傳授給岳山腳下的鄉親,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進一步發展壯大“岳山茶”產業,使其成為強鎮富民的支柱產業。
▲黎秋岳親自在茶葉加工車間作業
回溯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藍鐘公社就已敏銳地察覺到岳山適宜種茶的優勢,在原有的小規模茶園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將其發展成為當時頗具影響的社隊企業。資料顯示,1970年11月2日,藍鐘公社制定了《進一步調整落實開辦岳山茶場的決議》,采用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辦場的模式。茶場員工由各生產隊抽調勞力組成,其中東升、新城、向陽、新興4個山區大隊按總勞力的1%抽調,平原片的朝陽、金光、東方3個大隊抽調2%的勞力。場員每月平均口糧65斤,由各大隊按水田面積和勞力情況統一計算上調給茶場,場員的勞動公分則由茶場撥回生產隊參與年終分配。同時,茶場采取統一抽調固定勞力與群眾性突擊相結合的方式,僅用一年時間就擴種茶樹300多畝。
改革開放后,茶園的經營模式從集體經營逐漸轉變為個體承包經營。但由于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茶場效益不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岳山茶園一度失管,“岳山茶”這個傳統農產品名牌也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直到黎秋岳的出現,他用自己的努力讓“岳山茶”重新煥發生機,也讓岳山這片土地再次因茶而閃耀。(譚上洲)
岳山茶怎么購買?可郵寄嗎?
可以!可以!
網上下單,送貨上門
▍來源:網友投稿
▍合作客服:18026194511
▍免責聲明:本文由懷集領域網發布,由于部分內容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領域君微信:huaijinet88,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敬請諒解,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