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扎進自然里尋找藝術。
佇立在日本直島海邊巨大的波點南瓜雕像,成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最引人矚目的“名片”;美國猶他州大鹽湖上的螺旋形防波堤,讓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成了有名的藝術打卡點。藝術不僅存在于疏離安靜的展廳里,在鄉野,藝術有另一種面貌,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以及我們與自然的關系。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
龍游是浙江省衢州市下屬的一個小縣城,縣城的一半保留了原有的鄉鎮生活,面臨著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挑戰;而另一半則被規劃為城市外延的產業基地。這種規劃讓龍游從地理和文化氣質上都處于一分為二的狀態。而另一方面,衢江北岸有豐富的自然風貌,田野、村莊、濕地、鳥島,與南岸的城市隔江相望。去年3月,一條沿著河岸的瀫石光藝術生態走廊成了縫合原有割裂空間的探索,27組80后、90后青年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以青年人的視角重塑龍游瀫畔的藝術視野,為當地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藝術家左龍的《大地長桌》由坐落于田間小路中的戶外長廊和田間路旁改造的農具房組成,平行于瀫水徐徐展開。 設計師陸嘉鴻的作品《人造樹》外觀上是一棵由工業材料制作的樹形高塔,可以登上遠眺被重塑的自然和城市。 建筑師曹睿芝的《樹劇場》是在原來的犬舍上改造而成,用回音壁的形式捕捉場地現有雞犬相聞的多重聲軌。 建在田野中的如同貝殼狀的概念書店造型獨特,由傳統紅磚建成,卻沒有任何傳統梁柱支撐,通過24個瞭望孔可以觀察自然。 前不久這座建筑獲得了2024意大利ThePLANDEZEEN建成特殊類建筑大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1. 《大地長桌》,左龍作品
2. 《人造樹》,陸嘉鴻作品
3. 《樹劇場》,曹睿芝作品
這些散落在鄉間水岸的藝術性建筑和裝置,在過去一年中迎來了一些候鳥青年,年輕人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臨時崗位”。山峰瞭望員小耿,在密林深處編織出一個個好夢網;全職翻譯花菜成了這里的觀鳥員,記錄幾十種鳥類;插畫師皮皮以龍游的自然風景為主題進行創作。藝術為龍游傳統的生息方式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就像水面上新鮮的風吹過,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正因此靈動起來。
《概念書店》,陳昊+胡琛琛作品 ?
《水閘美術館》,范久江+郭廖輝+時子媛作品 ?
地址:云南省麗江市束河荒野之國
2020年秋天,荒野之國的故事開始。隨著一個個大家熟悉的名字成為這里的“榮譽國王”,荒野之國逐漸變成一種遠方自由的符號。如今這里的藝術裝置和小房子已經超過了1000個,形成了目前中國最大的戶外裝置藝術樂園。
1. 不搭佩斯酒店
2. 游牧流浪者
3. 貓屋
作為荒野之國的創造者,音樂人喬小刀說自己并不是“國王”,而是荒野之國的大夫。他將這片自由的樂園視為心靈醫院,進入這里的人都可以找回自己的童年,做自己的國王。喬小刀沒有任何建筑學背景,僅憑著頭腦中的構思、畫畫改改的草圖和極強的動手能力,逐漸自成一派。他造的房子看起來像是從蒸汽朋克漫畫里拖出來的怪獸,也像童話故事里本該如此的設定。每一座房子、每一個藝術裝置的背后都有屬于喬小刀或朋友的想法,一首歌、一句話、一個夢,然后由喬小刀和團隊一起把抽象的詞匯通過鋼鐵、鉚釘、木板、顏料去變成現實。比如,最近才做好的冰激凌小屋是他送給女兒的禮物,金屋則是為了紀念一位已經逝去的朋友,可以擁抱的大老虎是為音樂人陸虎而做的,一處叫作《鮮花》的裝置則是與回春丹樂隊的劉西蒙共同創作的,靈感就來自樂隊的大熱單曲。每座房子都好像一個新生的小孩,會隨著時間的成長褪色和老化,只有故事的源頭,永遠是不變的嶄新。
詩歌書店 ?
有光書店 ?
如今喬小刀依然在不斷地對自己提出要求,然后打敗自己,讓荒野之國繼續生長。2024年7月,荒野之國做了一次沒有任何商業贊助的火把節活動,樂隊、藝術家、創作者們在3天的時間里,一起享受音樂,近距離體驗藝術作品,享受雪山下的月光和篝火。今年夏天這個活動也將繼續。
地址: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九江鎮
第二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剛剛在2月中旬落下帷幕,西樵山也回歸了日常生活的寧靜。經歷過兩年的積累,這里的鎮民們的生活里“俯仰皆藝術”,就連早起上山鍛煉或晚飯后去河邊散步,都會用那些永久放置的藝術品作為集合點。就算與藝術節“錯峰出行”,也不用擔心錯過樂趣,反而可以看到藝術如何點滴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細節。除了在首屆藝術節上大熱的《魚躍鳶飛》裝置(可以通過一起玩雕塑所在樹下的蹺蹺板讓魚的身體各部分擺動起來),以及藝術家文那創作的《喵喵妙》等永久藝術裝置和作品,今年又新增了來自馬巖松的《無憂屋》、朱哲琴的《聽山》、鄔建安的《天行健——勤勉的太陽》等十余個內容。縣城周末的午后,常常能看到三兩成群的年輕人,拿手機對比著地圖開啟探索,一站站打卡過來,戰果頗豐。
1. 藝術裝置《魚躍鳶飛》,沈烈毅作品
2. 藝術裝置《蝴蝶效應》,諾曼·穆尼作品
“大地藝術節”總策劃人孫倩于2021年在景德鎮浮梁縣開啟了“藝術在浮梁”項目,2022年又在佛山南海區開啟“藝術在樵山”項目,這兩個沒有屋頂的藝術節以雙年展的形式交替進行,深入本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讓這兩個鄉鎮級別的小城,從此在中國藝術版圖上有了自己的姓名。
《無憂屋》,馬巖松作品 ?
藝術裝置《人人皆贏家》,羅伯茨&彭斯作品 ?
鎮民們的生活里“俯仰皆藝術”,就連早起上山鍛煉或晚飯后去河邊散步,都會用那些永久放置的藝術品作為集合點。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
未來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隱于杭州市西北部山巒中的青山村給出了一種藝術化的回答。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杭州文藝青年們就會驅車來到這個小山村,探索由新老村民們精心準備的本地特色活動。在這里,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一切源于2015年的一個鄉村小水源地保護項目,青山村作為保護水源的案例走出了鄉村,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融設計圖書館等設計機構自發入駐,逐漸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和藝術聚落。2019年余杭區政府在青山村成立了全國首個未來鄉村實驗區,除了進行公共設施的改造,也開始吸引在地特色手工藝和創意屬性的新村民長期入駐。如果在村中閑逛,可以看到西湖綢傘、陶藝、竹編、木藝、草竹工藝等特色工作室,村中還會定期邀請國外藝術家駐場,探索藝術+在地手工的新方向。
竹林舞臺《青山之弦》,
舞臺全部由青山村特產的毛竹建成 ?
2023年余杭區人民政府聯合阿里巴巴公益設計在青山村發起了在青山·群響藝術季活動,共有162位國內外藝術家參與,為這個寧靜的小山村進一步打開了知名度。2024年的青山藝術生活季繼續接力。而2025年,創意還在繼續。青山村盛產竹子,因此毛竹編織工藝和經過簡單加工的竹筍,將用不同的姿態成為青山2025藝術季的“主角”。藝術不僅吸引了新 村民,也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例如,村中訪客中心販賣的伴手禮竹杯是由新村民設計開發制作的,但竹杯把手上的編織環,則是村中叔叔阿姨們在農閑時制作的。從3月初開始,青山村已經在著手準備今年的端午游龍會,屆時一條由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和家家戶 戶的村民們共同完成的竹編長龍將穿村而過,直到龍塢水庫,讓熱鬧達到頂峰。
浪漫的茅草屋頂內部是村內新建的菜市場 ?
專家觀點:
藝術史吸引年輕人關注鄉村的載體
編 輯 :若菲
撰文:張默
攝影:田方方、大圣不空、肖 琦凡、張寶柱、王科威
視覺:卞玉清
編輯助理:徐夢然
新媒體排版:Julia
新媒體設計:姜黑勒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