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呢,最近四川的文旅圈可是被一座低調的古城刷屏了——會理。這座藏在川滇交界處的千年老城,4月25日剛迎來南北大街開街,就吸引了一大波搞文創的、做餐飲的、玩非遺的大佬們組團來考察。你懂的,這種陣仗放在別的景區可能不算啥,但對會理這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歷史名城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大動作了。
?當綠陶遇見拿鐵 古城玩起混搭風?
話說回來,這次招商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要數那些"土洋結合"的新玩法。比如會理綠陶非遺傳承人王繼蘭,一邊摩挲著祖傳的釉料配方,一邊跟設計師討論怎么把陶器做成文創咖啡杯。考察團里有個做精品咖啡的90后當場就拍板:"這釉色配上手沖,發小紅書絕對爆!"
對了突然想起,去年這時候古城西關還都是些賣土特產的老鋪子,現在規劃圖里居然出現了"沉浸式漢服體驗館"和"滇川茶馬古道VR展"。負責招商的老李跟我說:"我們既要留住原住民曬辣椒的煙火氣,也得給年輕人搞點能拍照打卡的新鮮玩意兒。"這種平衡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三條老街三種味道 逛吃攻略請收好?
南街現在主打"舌尖上的會理",那些考察的餐飲老板們可精明了——有家成都串串香非要租個帶天井的老院子,說要把麻辣燙吃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而北街則被規劃成文創聚集地,聽說連上海某知名書店都在談入駐,可能要搞個"馬幫主題閱讀空間"。
最絕的是連接南北大街的鐘鼓樓路段,保留了完整的青石板路,未來要搞成"非遺活態展示長廊"。想象下:上午看彝族刺繡傳承人飛針走線,下午在改造后的供銷社里喝精釀啤酒,這種時空交錯感,或許才是當代古鎮最迷人的地方。
?藏在建筑細節里的商業密碼?
考察那天我特別注意了下,那些最受追捧的鋪面都有個共同點——保留著明清時期的"三坊一照壁"結構。某連鎖民宿品牌的開發總監偷偷告訴我:"這種老房子改造成本比新建貴30%,但小紅書上的溢價能到200%。"你看,現在做文旅的,算盤打得比賬房先生還精。
不過要說最聰明的,還得是本地那幾家老字號。十字路口賣油糕的張家,已經注冊了"會理油糕"商標,正琢磨著把攤子升級成"古法早茶體驗店"。老爺子操著川普說:"那些年輕人教我的,叫什么來著...對!場景化消費!"
?政策紅利下的冷思考?
當然啦,熱鬧歸熱鬧,也不是沒有隱憂。比如過度商業化和原真性保護這個老問題,就有人在座談會上直接開懟:"別整得跟麗江酒吧街似的!"政府那邊倒是很快給了顆定心丸——所有改造方案必須通過非遺專家和建筑學家雙重審核。
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相比其他古鎮清一色的"網紅小吃",會理招商特別強調"在地性"。簡單說就是,你賣缽缽雞可以,但辣椒必須用本地品種;搞民宿沒問題,但床品得采購會理手工土布。這種較真勁兒,反而讓不少挑剔的文創團隊覺得靠譜。
?那些數字背后的煙火氣?
官方數據說這次首批釋放了50多個優質點位,但更打動我的是些小細節:比如規劃里特意給街頭藝人劃了表演區,還給原住民留了"菜擔子專用通道"。最暖心的是看到設計方案里,連老茶館每天下午的牌局座位都給保留著。
有個從大理過來的客棧老板感慨:"別的古城招商看的是坪效,會理這邊開會居然在討論怎么讓游客和居民共用洗衣臺。"這種人情味,在如今的文旅開發中真是越來越稀罕了。 (www.sdzzyg.com)
?未來已來 但時光未老?
夜幕降臨時分,我站在新開放的北關城樓上往下看:左邊是忙著量尺寸的裝修隊,右邊是搖著蒲扇納涼的老街坊,遠處還有舉著穩定器拍夜景的旅游博主。這種新老交融的畫面,或許就是會理古城最生動的招商說明書——它既不需要變成博物館里的標本,也不必跟風做成商業迪士尼。
就像當地文旅局局長說的那句大實話:"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六百年的城墻學會講新故事。"這話聽著有點文藝,但仔細想想,可能正是所有歷史文化街區破局的鑰匙。至于效果如何?等明年油糕飄香時,咱們再來看看這座古城的"文藝復興"到底成色幾分吧! (www.islhf.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