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智能汽車行業火熱的態勢下突然吹來一陣冷風!
智駕這個以往各家車企都在搶著宣傳的香餑餑,突然之間成了燙手的山芋,各個品牌在智駕宣傳上,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如小米汽車悄然將 SU7 車型的 “智駕” 命名更改為 “輔助駕駛”,這看似微小的措辭調整,卻引發了智能汽車行業的蝴蝶效應。
這一動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個行業集體轉向的縮影: 如 華為將 “高階智能駕駛” 改稱 “智能輔助駕駛”,小鵬摘掉 “自動” 標簽,特斯拉 FSD(完全自動駕駛)更名為 “智能輔助駕駛”,比亞迪 “天神之眼” 系統也改稱 “駕駛輔助系統”。
車企們的集體“改名潮”背后,本質是一場對自動駕駛技術狂歡后的冷靜反思。
給智駕降降溫
新能源汽車不能沒有智能駕駛,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所以你能看到,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各個廠商都在拼命跟進智駕,誰也不愿意錯過絲滑入局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機會。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智駕不成熟導致的交通事故不僅讓消費者損失慘重,還將智駕的金字招牌一并摧毀。
所以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給智駕祛魅就是最好的手段。
在小米汽車官網訂購頁面上,小米 SU7 標準版的 “小米智駕 Pro” 更名為 “小米輔助駕駛 Pro”,高配版的 “小米智駕 Max” 則升級為 “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在小米官方微博發布的宣傳物料中,“小米智駕”的話術也換成了“小米輔助駕駛”。
2024 年特斯拉因 “自動駕駛” 宣傳面臨法律糾紛,理想、蔚來等車企也因類似問題陷入輿論漩渦。小米通過更名傳遞明確信息:駕駛員仍是車輛操作的責任主體,輔助駕駛僅為 “協助” 而非 “替代”。這種務實態度贏得了市場正面反饋,有評論認為 “調整更嚴謹了,輔助駕駛的定位也更清晰”。
之所以邁出這艱難的一步,與之前3月底的那一場慘烈交通事故有所關聯。
即便現在調查結果還未出爐,但圍繞智駕究竟如果如何使用已經吵翻了天。
這起悲劇無疑是一記驚雷,炸醒了小米,也炸醒了整個行業。
以至于車企們紛紛開始尋求與智駕和平共處,最起碼不要惹上出格的麻煩。
當然車企們之所以回歸老實面孔,也與相關部門對輔助駕駛相關術語和宣傳行為的規范有關。
如公安部道研中心此前表示,虛假宣傳自動駕駛致嚴重后果,責任人或處2年以下刑期。
4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強調企業需明確系統邊界、履行告知義務,并規范功能命名,推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在明確責任邊界下穩步落地。
車企的 “改名” 本質是對技術邊界的重新校準 —— 當前量產車型的智能駕駛功能均屬于 L2 級,駕駛員仍需全程監控并隨時接管。
行業一片火熱之下,需冷思考
五一假期逛過汽車門店的朋友們想必已經發現,銷售人員在智駕宣傳這一塊已經變得謹慎小心。
如發現“脫手駕駛”賣點幾乎被所有門店舍棄,同時也不再過分強調城市NOA覆蓋范圍。
而且如果你追問智駕相關問題,銷售人員大概率會來一句“當前政策無法宣傳為L3”“屬于L2級輔助駕駛”來回應消費者的疑問。
求生欲簡直拉滿,一幅功能適用范圍我已告知,責任劃分歸屬請你明確的姿態。
其實之前在上海車展上,車企們有關智駕的宣傳話術就已經做出了調整,如華為BU CEO靳玉志表示,“我們的智駕現在都是輔助駕駛,手不能離開方向盤,眼睛也不能離開駕駛方向。”
更名潮背后,是智能駕駛責任歸屬的重新劃分。
L2 級事故責任明確由駕駛員承擔,而 L3 級以上車企需擔責。小米推出強制 AR 交互教程,用戶首次激活輔助駕駛需完成 15 分鐘模擬訓練,并生成個性化能力評估報告。這種 “責任共擔” 模式,既尊重了用戶知情權,也推動行業從 “功能承諾” 轉向 “體驗承諾”。
可 盡管宣傳話術收斂,智能化仍是車企無法回避的 “必答題”。
行業預測顯示,2025 年乘用車 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滲透率將達到 20%,與 2024 年相比近乎翻倍。
▲ 理想汽車官微
頭部車企通過技術創新和持續迭代,推動高階智駕向 10 萬 - 20 萬元主流價格區間滲透:比亞迪全系搭載 “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系統,長安汽車發布 “北斗天樞 2.0” 計劃,吉利汽車推出 “千里浩瀚” 智駕系統。
與此同時,用戶體驗分化加劇:小鵬通過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提升接管流暢度,華為 ADS 以城區 NCA(自動紅綠燈識別、避讓行人)強化場景適用性,理想則瞄準家庭用戶以舒適性差異化突圍。
新勢力們需要面臨的考驗想必才真正開始。
切勿一棒子打死智駕
宣傳 風向的轉變 是否意味著智駕時代的倒退,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跟智駕有關的交通事故的確不在少數,最為大眾熟知的如小米汽車3月底的那起事故。
還有 2025 年 2 月,廣東車主駕駛 某品牌汽車時 在高速使用 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時,因系統未能及時識別前方靜止貨車,導致追尾事故。
盡管車輛觸發了 AEB(自動緊急制動),但制動距離不足仍造成嚴重損傷。
事故后, 該車企 官方強調 “系統運行正常”,但用戶質疑其 “頂配演示、低配交付” 的宣傳策略,暴露了車企技術能力與用戶預期的錯位。
2025 年 1 月,湖南車主駕駛蔚來 ET7 在高速開啟 NOP(自動領航輔助)時,系統突然連續變道試圖超越慢車,導致車輛失控撞上護欄。事
后分析顯示,算法在判斷相鄰車道車輛速度時存在誤差,誤判了變道時機。
這一案例揭示了智駕系統在多車交互場景中的決策缺陷,以及用戶對全自動功能的認知偏差。
目前看來,技術能力的邊界模糊、用戶認知的 “自動化偏見”、車企宣傳的誤導性、責任界定的法律空白是智駕事故的共性根源。
所謂未來,在技術定位這一塊首先要回歸理性,其次力求責任機制的透明化。
當然,智駕系統應聚焦真實需求,而非盲目追求 全場景覆蓋,如華為鴻蒙智行在城區 NCA 中強化紅綠燈識別與行人避讓,提升復雜路況適應性。這種 “場景深耕” 策略,使技術價值與用戶體驗深度綁定。
智駕事故頻發的本質,是技術創新速度與社會接受度的錯配。
當車企從智駕狂歡轉向工具理性,當政策從包容創新轉向底線監管,當用戶從技術迷信轉向責任共擔,智能駕駛才能真正回歸 “輔助工具” 的本質。
這一過程中,技術突破需與倫理審視同步,商業利益需與公共安全平衡,唯有如此,智能汽車產業才能在安全的基石上駛向未來。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