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游新聞報道,哈爾濱女子小梁因小說情節觸動拍攝的一張哭泣照片,被不良廣告惡意盜用,甚至被用于 “壯陽藥”“高潮針” 等低俗廣告的配圖。面對侵權,小梁兩年以來多次向平臺舉報,卻始終難以解決問題,陷入維權困境。這一現象不僅是對個人權益的嚴重侵害,更暴露出網絡平臺在內容審核與維權機制上的漏洞。
盜用照片者的惡意行徑令人憤怒,但平臺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樣值得深思。表面上看,平臺是提供技術支持的中立載體,然而實際上,復雜繁瑣的維權流程、保護機制的缺失,讓平臺成為侵權鏈條中的關鍵一環。據報道,小梁想要通過平臺申請 “冒用治理”,卻發現自己需要達到 10000 粉絲才能申請保護。這種不合理的規則設置,將大量普通用戶拒之門外,使得維權成本遠遠高于侵權成本。
當刪除一條侵權內容需要用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而侵權者卻能輕松上傳海量違規內容時,維權便成了一場注定失敗的拉鋸戰。長此以往,無數受害者只能無奈選擇沉默,侵權者卻逍遙法外,形成惡性循環。近年來,類似“盜圖—嫁接—引流”的灰色產業鏈屢見不鮮。許多受害者都和小梁一樣,陷入 “投訴—自證—刪除—再出現” 的循環。網絡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已經成為當前網民舉報維權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問題。
網絡侵權行為的危害不容忽視。當侵權行為得不到及時遏制,網絡生態將遭到嚴重破壞,這些侵權內容就像網絡空間的 “毒瘤”,侵蝕著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也讓廣大網民深惡痛絕。事實上,如今的平臺企業普遍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平臺方應當主動作為,完善內容審核機制,利用技術手段,對侵權內容進行主動篩查與攔截,而不是被動等待用戶舉報。
簡化維權流程,降低用戶維權門檻,讓普通用戶也能輕松維護自身權益,是平臺應盡的義務。在侵權事件發生后,平臺更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調查工作,快速鎖定侵權賬號與相關信息,為打擊懲治侵權行為提供有力支持。在網絡空間的治理中,平臺方絕不能 “隱身”,必須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履行好應盡的義務。
上游新聞 張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