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安徽蕭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強化資源利用,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質效,優化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產業結構,增強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從而在大力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獨特路徑。
堅持綠色環保,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不斷加強循環農業體系建設。全面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化”綜合利用模式,積極以“秸稈+有機肥”“秸稈+食用菌”等形式,形成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年產有機肥15萬噸,帶動秸稈發電項目年產值超2億元。
深度實施?種養結合循環模式。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項目,全縣358家養殖場完成“一場一策”改造,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4.5%,建成3個集中處理中心,實現種養循環面積11.6萬畝。
雙輪驅動技術創新與政策保障,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技術。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推廣,提升生物防治、物理誘控等生態友好型技術普及率,結合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精準指導施藥,減少農作物生長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并通過“北斗+智能化農機”示范項目,提升施藥精準度,優化農藥使用效率,使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均提升至41.5%。
積極落實國家補助政策。整合省市縣三級資金,對秸稈收儲點、產業化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落實稅收優惠和農機購置補貼,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全縣63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貢獻產值7.69億元。
堅持建管并舉,綜合提升灌溉水利用質效
強化工程改造與節水技術應用。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善田間灌排設施,加強?智能化灌溉系統推廣利用,結合土壤墑情和作物需水規律實施精準灌溉,實現用水量動態調控。
強化?水利設施升級與維護。針對溝渠淤堵問題,開展農田水利“最后一米”疏通工程,打通行政村間排水溝阻水點,保障灌排系統暢通;堅持“誰使用、誰管護”原則,明確各級管護責任,結合第三方質量檢測和“六方驗收”制度,確保水利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強化政策支持與節水管理。科學制定《蕭縣“十四五”節約用水專項規劃》,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95目標,納入水資源管理考核體系,強化剛性約束,減少地下水超采,使全縣年節約農業用水量超1000萬立方米,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2.15億立方米范圍內。
堅持量質齊增,不斷增強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
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夯實綠色農產品供應基礎。積極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葡萄、辣椒、胡蘿卜、蘆筍、菌菇、肉牛和白山羊“七彩”農業,先后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17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個;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58億元。
做深做精加工基地,豐富綠色農產品供給內涵。加強龍頭企業培育,打造金單面業、金玉米集團等一批高端地標企業,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9家,加工產值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2家,超5億元7家,超10億元3家。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強化?政策支持,統籌涉農資金7000余萬元,將肉羊保險、標準化建設等納入補貼范圍,推動預制菜原料供應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將預制菜產業納入農產品加工業強縣工程,重點發展羊肉湯、預制羊肉等產品,并以丁里鎮“智慧養殖+預制菜”模式為參考,指導各鄉鎮(街道)建設預制菜加工廠,實現原料供應、加工、銷售一體化,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加強?市場拓展與區域協同,依托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積極?融入長三角,推動蕭縣等特色產品進入全國市場。
做優做靚產品品牌,提升綠色農產品供給質效。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加快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目前,已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89個?,其中“蕭縣葡萄”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張祖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