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停車難題,幾年前不少城市的小區和醫院建了立體車庫,這對節省空間、補充城市車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車輛的外廓、尺寸、重量都發生了變化,一些原來的立體車庫已無法滿足停放要求。還有不少立體車庫閑置多年,存在鋼架銹蝕、機油泄漏、墜落等風險,讓車主想停不敢停。立體車庫“被棄用”的局面該如何破解?
停不進、不敢停
部分立體車庫被閑置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某小區地下車庫,記者看到,兩層的停車場中,獨立的停車位屈指可數,大部分是機械式立體車位,而上層車位有不少是空的。
在上下車位的中間位置,有標明可停放車輛的尺寸:車長不能超過5米,寬度限制在1.8米,高度一層被限制在1.7米,二層則不能超過1.55米,車重不能超過兩噸。
有位車主向記者表示,買了新車后不敢停,只能把之前的老車停在車位上。“對照了一下我的行車證,新車的寬度只比車庫的要求窄了6厘米,我的車停進去兩側只有3厘米的空余,一旦有偏差,就會刮一下,或者碰到反光鏡。”
位于北京東三環的一家寫字樓,B3停車場也采用了機械式立體車位。一位剛停好車的車主表示,立體停車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除非實在沒地方才會停進去。
立體車庫維護成本高
管理方棄用上層車位
機械式停車設備是特種設備,需要有資質的人操作,并且要定期維護保養。除了車主不愿意停,后期維護和使用的高成本也讓管理方產生棄用的想法。
浙江一家商場在建設之初,同步建成了100個雙層立體車庫,啟用后可以滿足200輛車的停放需求,然而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核算后他們并未啟用立體車庫的二層。但為了確保一層車位的正常使用,他們還是會根據相關要求做好維護保養工作。
負責人介紹:“廠家每個季度都要來做保養、做檢測,平時的維保檢修也會有,一年要花費六七萬元,需要約6個人維護。”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浙江的一家醫院。后勤負責人張主任說,醫院設置有地上常規車位和立體車位兩大類,其中114個立體車位日常并沒有全部啟用。
張主任算了一筆賬:醫院總共有機械車位296個,二層有車位114個,實際在使用的是78個,利用率68.4%。醫院的車位是滿足患者需求的,如果派安保人員專門去啟用機械車位,需要投入6個安保人員,成本相對比較高,收益不能覆蓋安保人員的支出。
新能源車難適應老車庫
立體車庫的出路在哪?
目前立體車庫適用的《車庫建筑設計規范》于2015年出臺發布,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停放車輛的外廓尺寸及重量給出了建議。
在湖北省停車行業協會會長孫曉波看來,跟十年前相比,市民現在用車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舒適型的SUV、新能源車多了,這些超重、超寬、超長的車輛多了以后,有很多不適應。現在車主不敢用也不敢停,有些車確實開不進去。”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全國多地正在根據自身機動車發展趨勢,按照國家配建標準測算停車位缺口。江西撫州第一人民醫院建設了一座現代化立體車庫,車庫內的機械設備可以快速地將車輛運送至相應的停車位。
某機械制造企業公司常務副總王承介紹,一般的升降平移式車庫,一個車位的建設成本在1.3萬元左右,而智能車庫一個車位的建造成本是6萬—7萬元,相比于一般的立體車庫,智能車庫能夠實現人車分離。
王承說:“現在有AGV的汽車搬運機器人。原來停車場的通道里不能停車,現在外面出入口就有AGV的汽車搬運機器人過來接車子,整個停車場可以做到全封閉,而且還可以架高一層,司機不用開下去了。取車時,只要通過按鍵發出指令,就可以把車送到門口。”
此外,為了解決車輛尺寸超過立體車庫標準的困局,王承表示,立體車庫設計也在考慮對新能源汽車車重、充電等方面的適配。
孫曉波認為,機械式立體車庫目前還是提供停車泊位的有效措施,建造一個平面停車位,需要較大的面積,而機械式立體車庫則需要相對較少的面積。建設立體車庫,需要根據場地條件選擇最合適的機械車庫庫型,新建或改建的立體車庫可以往智能化方向發展。
“老舊立體車庫盡可能利舊改造,完全廢除的損失太大。要多建設智能化程度比較高的產品,比如像AGV機器人搬運,還有垂直升降、垂直循環等,將來跟無人駕駛的車輛才能夠匹配。”孫曉波說。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