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霄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這就是中國,中華文明賴以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這就是中國,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這就是中國,我們美麗、光榮、偉大的祖國!”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葛劍雄講完這段話后,現場立刻爆發出一陣的熱烈掌聲。5月7日上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四川社會科學館、成都市社會科學聯合會承辦的“理響巴蜀,社科講堂”在四川社會科學館舉行,葛劍雄以“何以中國: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主題,帶領現場聽眾展開了一場文明探源之旅。
葛劍雄教授講座現場 攝影 劉凌霄
整場講座分“‘中國’概念的來歷與擴大”、“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等幾大版塊。“我們講中國的來歷,現在能找到的最早證據就在這件青銅器上。”講座伊始,葛劍雄展示了一件青銅器文物的照片,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因為這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據葛教授介紹:“何尊內底銘文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何尊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地理概念的標注,更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何尊內底銘文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攝影 吳德玉
關于“中國”兩個字,你了解多少?葛劍雄用一組圖案展示:“‘中’是一個象形字,商朝時為了召集民眾就樹立一面大旗作標志,人們圍繞在旗幟周圍就衍變出‘中央’的意思;‘國’也是象形字,是一口人,站在土地上,拿著戈,守衛土地的意思。所以‘中國’就是萬國之中最重要的國家。”隨著歷史變革,“中國”的概念也逐漸擴大。“經過3000余年,中國從一個局部名稱擴展成為我們國家的名字。歷史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有逐步形成的共同意識。”葛劍雄說。
講述“中”字的演變。攝影 吳德玉
“華夏”、“中華”等詞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葛劍雄又從“華夏”概念的誕生與衍變講解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華夏”的“華”, 本意指“花”,即章服之美,象征美麗。這里的美麗絕不僅僅停留在外表方面,它也表現在個人的道德品性高尚的方面。故“華夏”的內涵類似今天的“美麗中國”。聽到這里,大家頻頻點頭。葛教授認為“想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更多關注到我們的共性。”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時,他說:“5800年前后,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西遼河流域就已經出現文明起源的跡象,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并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講座現場 攝影 劉凌霄
除了對外來文明進行廣泛吸收,葛劍雄分析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關鍵原因在于,“只有中國完整擁有兩條世界級大河,在幾千年的氣候變遷中,因為黃河長江的交相輝映,促進了人才、文化與技術的遷移與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講座持續了兩個小時,葛教授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娓娓道來,為大家認識、思考中華文明的過去與未來帶來了很多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