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摘要:
海上能源島,將成為下一輪海洋經濟的重要賽道。這條路徑如果跑通了,不僅可以給沿海大城市提供新能源,還意味著未來的能源補給站可能遍布各大洋,形成“移動加油站”網絡。
撰文 | 王磊明
編輯 | Tang
今年3月,我國首個海洋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山東煙臺建設完工。這座被稱為漂浮在海上的“能源城堡”,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新能源項目,這里既有國家布局海上綠色燃料的戰略考量,也意味著沿海各省市對新一輪海洋經濟的競爭和爭奪進入新階段。
能源資源的供需錯配,是我國經濟的一個痛點。東部沿海地區貢獻了全國60%以上的GDP,但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區的外來電占比普遍在15%~30%之間。長三角(江浙滬)地區外受電占比甚至高達28%。
海上風光和氫氨醇一體化項目正是瞄準了這個痛點——把新能源工廠建在需求中心的海域,實現“就地生產、就地消納”。
近年來,我國陸上風光裝機高歌猛進,但也面臨風光發電的消納難題。特別是伴隨“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并網外送更顯捉襟見肘。
隨著陸上風電市場趨于飽和,海上風電因資源豐富、占地少、臨近負荷中心等優勢,成為我國新能源裝機的重要增長點。
在此背景下,國家點題海上風電,可謂戰略意義深遠:一則搶灘“新藍海”,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二則加強沿海地區電力保障,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三則促進風力發電就地消納,提前布局氫氨醇等海上綠色燃料。
尤其是今年,“深海科技”、“海上風電”首次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萬億級“新藍海”經濟一觸即發。
據預測,到2030年,國內海上風電總裝機將達2億千瓦,涉及總投資約2.6萬億元,可帶動產業鏈總產值超20萬億元。
海上風電背后,是海上新能源島的廣闊產業鏈。圍繞這塊蛋糕,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的沿海大省,都開始布局。
山東在青島、煙臺等地打造“藍色能源+漁業”樣板,實現海洋牧場與風電融合。
江蘇則是灘涂資源開發與近海風電基地并重,利用最長的海岸灘涂(南通、鹽城),通過“海上風電+儲能+制氫”模式,探索綠氫制備與化工產業耦合。
浙江在舟山群島打造“海上風電+潮汐能+波浪能”多能互補示范基地,并通過數字化賦能,探索零碳海島和零碳產業園。
廣東也探索風電與化工產業結合,并打造海上風電產業園,布局深遠海漂浮式風電。
在上一輪海洋經濟的爭奪中,江蘇稍顯落后。2024年江蘇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但僅排在全國第六位;在國務院批復的7個“現代海洋城市”中,江蘇無一市入選。
新一輪海洋經濟來襲,海上新能源是重要抓手。這一次江蘇能否進位升級,逆襲翻盤?
01--江蘇海洋經濟:“不夠大、不夠強”
4月18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發布《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4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046.2億元,比上年增長6.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
早在《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就曾提出,“到2020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左右”。直到2024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才突破萬億大關,比預計時間整整晚了4年,而GDP占比目標尚未達到。
從總量看,江蘇海洋經濟規模在全國排在第六位,次于廣東、江蘇、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海洋經濟GDP占比也遠低于五省(市),在全國平均水平線下(7.8%)。
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2024年,廣東GDP 14.1萬億元,江蘇GDP 13.7萬億元,作為全國唯二的10萬億級“超級大省”,或許江蘇的差距就在于海洋經濟。
此外,在國務院批復的重點城市2035年總體規劃中,天津、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秦皇島等7座城市被定位為“現代海洋城市”,江蘇無一城市入選。
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工業強則經濟強。海洋經濟強不強,關鍵看海洋工業(除海洋漁業、沿海灘涂種植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工程建筑業以外的10個海洋產業)。
在全國海洋工業體系中,海洋化工業、海洋油氣業占大頭,合計占比56%,其次是海洋船舶工業(11%)、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8.4%)、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6.3%)、海洋電力業(4.1%)。
引自《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江蘇沒有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僅130億元。比較而言,廣東的海洋油氣業占全國的近40%,山東的海洋化工業占全國的近30%。
江蘇的優勢在于海洋船舶工業(380億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270億元)、海洋電力業(92.8億元),分別占全國的27.7%、26.1%、18.2%。
但海洋化工、油氣產值大,缺少這兩根“頂梁柱”,江蘇海洋經濟“逆襲”難度不小。
引自《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02--海上能源島:奏響藍綠交響樂
但江蘇發展海洋經濟,也有自身優勢。
江蘇擁有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沿海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潛力,形成了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等于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鏈。
從裝機看,根據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數據,截至2023年底,江蘇海上風電累計裝機1183萬千瓦,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集中在南通(50.6%)、鹽城(46.9%)兩地的如東、大豐、濱海、東臺、啟東、灌云等區縣。
從裝備看,2023年,江蘇風電產業鏈上的208家企業開票總銷售達998億元,全省風電裝備產值近2000億元。僅鹽城一地,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就占全國40%以上,集聚了全國海上風電整機企業前四強:遠景能源、金風科技、電氣風電、明陽智能。
為此,鹽城市定下了“到2025年底,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列全球城市首位,打造世界海上風電之都”的目標。
與此同時,“雙碳”目標下,海洋也為江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其一,海洋是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儲量約為大氣碳庫的50倍、陸地碳庫的20倍,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
其二,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發電-用電”兩端協同,助推江蘇走出一條“綠電”造“綠機”、“綠機”發“綠電”的良性循環。
其三,海上風電還是最大的CCER(核證減排量)來源,在9個已經完成減排量(合計9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登記的項目中,7個是并網海上風電項目,其中4個來自江蘇,合計512萬噸減排量,占總減排量的54%,成為電碳協同的“先行者”和零碳示范的“貢獻者”。
《國家碳達峰試點(鹽城)實施方案》提出,“先行先試建設射陽港(近)零碳產業園、大豐港(近)零碳產業園和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打造具有沿海特色的(近)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評價體系”。
作為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零碳產業園的開創者,遠景科技集團率先入局。2025年2月,鹽城市與遠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利用綠電就地制備綠色氫氨醇及可持續航空燃料,打造全國“一海多用”新示范和面向國際的零碳產業和貿易園區。
鹽城還提出,拉長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條,推進海上風電母港、深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風光+氫、甲醇、液氨”等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打造長三角綜合能源保供基地。
海上能源島,將成為下一輪海洋經濟的重要賽道,也是各海洋國家競爭的制高點。這不僅將改變傳統能源的供應鏈,破解海運、化工行業轉型困境,也是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支點。
每一個海上風電場,就是一座“海上油田”。這條路徑如果跑通了,不僅可以給沿海大城市提供新能源,還意味著未來的能源補給站可能遍布各大洋,形成“移動加油站”網絡。
中國海洋經濟邁上10萬億新臺階后,海上新能源揚帆起航,深遠海是歸宿。
江蘇海洋經濟突破萬億大關,從南通的“風電產業之都”到鹽城的“海上風電之都”和海上能源島建設,進位升級是期盼。對于江蘇來說,海上新能源既可成為新的增長點,又為“雙碳”試點示范助力,書寫著藍綠交織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簡介:王磊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碩士,主要從事節能環保及碳達峰碳中和研究。
參考資料:
[1] 中國報道. 海上風電走向“新藍海”.
[2]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2023年江蘇省風電產業發展報告.
[3]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2024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