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會得腎病?我平時又不抽煙也不喝酒。”很多人在拿到檢查結果時都感到困惑。確實,慢性腎病不像某些傳染病那樣來得迅猛,它的形成往往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背后推波助瀾的“元兇”,可能早已潛伏在生活中。
1.“三高”疾病
最突出的幕后推手,正是被稱作“代謝三高”的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這三種疾病幾乎構成了慢性腎病最常見也最穩定的共病組合。在全國范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慢性腎病患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60.5%,糖尿病為31.3%,而血脂異常則高達50.5%。
這些數字并非冷冰冰的統計,它們背后是一套沉重的病理機制——血壓持續升高會損傷腎臟微血管系統,糖尿病帶來的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加速腎小球硬化,而血脂異常則通過促發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破壞腎臟灌注和過濾能力。三者之間彼此纏繞,構成了一張隱形卻高效的“殺腎網絡”。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三高”疾病,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比如久坐少動、飲食不當、肥胖增加,都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副產品”,卻也正好為腎病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這次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明顯升高,尤其是腰腹部脂肪堆積者——即我們常說的“蘋果型身材”——其尿蛋白異常和腎功能下降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運動時間不足者、習慣高鹽高脂飲食者、紅肉攝入過量而蔬果攝入不足的人群,也被發現與慢性腎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甚至連曾經吸煙的人群,其患病風險都高于從未吸煙者,提示長期煙草暴露對腎臟的影響,可能早已在身體內部悄然累積。
3.年齡增長
在人群特征方面,年齡仍然是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腎臟功能呈現出自然性衰退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這一階段的變化常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許多老人即便已經處于病變階段,依舊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4.其他
除此之外,女性、非漢族群體、受教育程度較低者,以及居住在農村或中部、北方地區的居民,也在本次研究中被發現患病率更高,可能與健康意識、體檢機會、飲食結構、環境暴露等綜合因素相關。
總結來說,慢性腎病不挑人,卻更容易找上那些年紀稍長、有基礎病史、日常作息不規律、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這些高危人群,往往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父母、親人。與其在癥狀出現后手忙腳亂地應對,不如在無聲之中主動覺察,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這些信號可能是腎臟在“報警”
慢性腎病最早期的表現,往往藏在尿液中——比如清晨尿泡增多、泡沫久久不散,又或者是體檢中“尿蛋白陽性”“微量白蛋白升高”。這些異常多由腎小球濾過屏障的破壞所致,是腎病最早期、最敏感的提示之一。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高危人群,即使eGFR(估算腎小球濾過率)仍在正常范圍內,只要出現持續性蛋白尿,就應高度警惕腎臟的“隱形損傷”。
除了尿液信號,輕微但持續的水腫也值得留意——比如早上醒來時眼皮浮腫,或傍晚腳踝發脹,卻在白天自行緩解。有些人會覺得最近總是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哪怕睡足八小時也疲憊不堪。這些看似“亞健康”的狀態,可能反映的是體內代謝廢物開始積聚,而腎臟清除能力正在悄然下降。
進入中期后,癥狀會逐漸明確,尤其是尿毒素在血液中持續積聚時。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口腔異味,甚至是“氨味口氣”;浮腫加重,不再只是清晨的問題,而是全天持續;食欲明顯減退,體重逐漸下降。有些人則因為腎臟合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能力下降,出現貧血、頭暈、心悸等表現——這是腎病與心血管系統密切關聯的體現。在此階段,eGFR往往已經降到60ml/min/1.73㎡以下,進入CKD第3期或更晚階段,疾病負擔顯著增加。
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數字——血壓。長期血壓控制不良,不僅是腎病的“元兇”之一,也往往是腎功能惡化的“放大器”。研究指出,血壓若長期高于130/80mmHg,將顯著加速腎小球硬化,降低GFR水平。而BUN(尿素氮)、血鉀等指標,也可作為腎功能受損的附加線索,當它們異常升高時,常意味著體內正在發生代謝廢物堆積或電解質紊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