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Snoopy這個來自《花生漫畫》的經典角色,在巴黎舉辦完一場名為“Snoopy in Style: A History of Peanuts and Fashion”的時尚展覽,以慶祝這只全世界最有名的比格犬即將到來的75歲生日。在展覽的現場,不僅能看到Karl Lagerfeld曾經為Snoopy和Woodstock打造的時髦造型,同樣也邀請了Lacoste、ERL、Valentino、Marine Serre等18個品牌一同為Snoopy設計專屬造型。
“Snoopy in Style”時尚展覽展品
近幾年時尚界對于卡通形象的熱愛似乎只增不減。像是剛從Loewe離職的Jonathan Anderson,就曾與吉卜力工作室合作,以《龍貓》《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宮崎駿經典動漫作品為靈感打造了多個節日膠囊系列。
Loewe與 吉卜力工作室合作系列
而在2025春夏男裝流行趨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設計師們紛紛擁抱屬于卡通的可愛力量。
Bape與全球知名動畫喜劇系列《貓和老鼠》合作,慶祝其在2025年迎來85周年紀念;
Bape和《貓和老鼠》合作系列
Supreme的經典夾克上出現了海綿寶寶的圖案;
GCDS讓三麗鷗的酷企鵝出現在了男士背心的吊帶上;Doublet用AI生成的虛擬印花來慶祝日本的動漫文化;
GCDS 2025春夏系列
Bottega Veneta 2025夏季廣告中出現了秀場上那些與意大利家具品牌Zanotta合作的卡通動物沙發;
Bottega Veneta 2025夏季廣告大片
Magliano在Pitti Uomo的秀場上,讓匹諾曹等卡通形象與博洛尼亞的知識分子著裝之間產生共鳴。
Magliano 2025春夏系列
更不要說風靡全球的Labubu,以及Louis Vuitton在時隔20年后重新推出與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合作系列。
Louis Vuitton重新推出與村上隆合作系列
對于時尚圈而言,卡通形象究竟有怎樣的一種吸引力?
盡管時尚與卡通在這幾年互動頻繁,但實際上兩者早就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這并不令人意外,無論是卡通還是時裝,本質上都是需要塑造角色的創意表達方式,兩者對于視覺的共同追求不謀而合,因而便會出現彼此啟發、相互交融的情況。
讓我們將時間拉回至1990年代,彼時高級時裝伴隨著超模文化的鼎盛而成為了風靡全球的一種美學現象。這種風靡同樣投射至了卡通的創作之上,尤其是在日本,動漫作為一種風靡全球的文化現象,在彼時正展現著自己的無盡創意。動漫作者們紛紛從時裝中汲取靈感,讓筆下的角色變得更加夢幻。
譬如1992年推出的動漫作品《美少女戰士》,作者武內直子在塑造角色的著裝時就從高級時裝的秀場上獲取直接的靈感。
《美少女戰士》中出現的這條禮服來自Chanel 1993秋冬高級定制系列
她從Thierry Mugler、Dior、Chanel、Christian Lacroix等大牌的系列當中汲取靈感,為筆下的角色創造既貼合人物形象又充滿華麗視覺效果的服裝。
武內直子的這一創作手法毫無疑問是新穎的,動漫形象對高級時裝的演繹,讓高級時裝擁有了此前未曾有過的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影響力,以至于2023年,Chanel在日本重現于達喀爾首發的2023高級手工坊系列的同時,也與武內直子合作,讓《美少女戰士》中的許多角色,上身演繹這一季的最新單品。此后,Jimmy Choo也同樣看到了這部動漫作品的文化影響力,與武內直子合作共同推出了《美少女戰士》限量聯名系列。
Jimmy Choo與《美少女戰士》合作系列
同一時期,另一位日本動漫作家荒木飛呂彥創作的《JoJo的奇妙冒險》同樣也從時尚領域汲取了大量的靈感。荒木飛呂彥筆下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能從1990年代的時裝廣告和大片中看到原型。不僅如此,荒木飛呂彥所塑造的有著夸張肢體動作的人物,也收獲了時尚雜志和奢侈品牌的青睞。
像是日本時尚雜志《SPUR》的2011年的10月刊,便與這位風格獨樹一幟的動漫作者合作,攜手Gucci一同呈現了特別創作的封面。此外,雜志內頁還刊登了荒木為此次合作特別創作的短篇漫畫《Kishibe Rohan Meets Gucci》,借由角色岸邊露伴的視角探尋Gucci的手袋歷史。
漫畫家荒木飛呂彥與Gucci合作作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對于國內讀者影響力最大的還有矢澤愛于1999年開始連載的《NANA》。這部動漫作品成功塑造了千禧年時期Vivienne Westwood在東亞青年里風靡的文化現象。矢澤愛在設計大崎娜娜這個角色時,以Vivienne Westwood的秀場造型作為參考,緊身馬甲、破洞長襪搭配打褶設計的格紋西裝,再穿上一雙Vivienne Westwood品牌標志性的Rocking Horse厚底鞋,無一不透露著這個朋克品牌跨洋的時尚影響力。
大友克洋于1988年推出的帶有末日情結的作品《阿基拉》,并沒有像前面所說的那些動漫作品一樣直接從時尚領域獲得靈感,但其作品中所呈現的賽博朋克般的美學,反倒受到了許多時裝品牌和設計師的喜愛。像是川久保玲就曾與大友克洋合作,將《阿基拉》的畫面用作自己品牌Comme des Gar?ons的廣告。而街頭品牌Supreme也曾推出過《阿基拉》聯名系列。
川久保玲與大友克洋合作作品
此外,像是《海賊王》《我推的孩子》《約定的夢幻島》《間諜過家家》等大受歡迎的動漫,都曾證明過自己的時尚影響力。或是與品牌直接合作打造特別的角色造型,或是登上時尚雜志封面,又或是推出專門的聯名合作系列,無論何種合作方式,都意圖為我們詮釋時尚的更多可能。
動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它讓卡通角色與時尚之間產生了一種互相影響的潮流和現象—時尚為動漫作者的角色塑造提供了豐富的現實參照,而動漫作者借由現實創造出來的天馬行空的世界,又反過來為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靈感。而且作為一種青年文化的代表,動漫也讓奢侈品牌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受眾,拓寬自己的文化內核。
如果說動漫與時尚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共同創作,那么對于許多誕生之初并沒有任何時尚意圖的卡通角色來說,設計師們的引用,更像是對它們的形象進行重塑—經典的卡通角色往往在時尚受眾的眼中有著十分懷舊且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氣質。
在設計師們紛紛向卡通角色拋出橄欖枝之前,川久保玲就曾在個人品牌Comme des Gar?ons 2007秋冬系列里,將米妮的形象抽象為帽飾戴在模特的頭上,表達著這位日本設計師對于日常時裝的厭倦,而卡通的角色讓她能夠跳脫出日常規范重新審視時裝。
Comme des Gar?ons 2007秋冬系列
無獨有偶,“人民的設計師”Jeremy Scott隨后在個人品牌Jeremy Scott 2009秋冬系列以戲謔的視角呈現了一個以迪士尼經典卡通角色米妮為靈感的系列。米妮的標志性形象出現在了胸衣、裙裝之上,甚至連米妮和米奇共同的造型單品白手套都成為了設計的一部分。Jeremy Scott毫無疑問是在用這一經典卡通符號來撫慰彼時處于次貸危機中的美國群眾。
對Jeremy Scott來說,卡通角色所具有的坎普精神和樂觀主義與他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在他擔任Moschino創意總監的時期,他為這個同樣頗具坎普精神的品牌帶來了許多卡通角色的合作,包括《海綿寶寶》《飛天小女警》《樂一通》《摩登原始人》等一系列經典卡通里的代表性角色,都出現在了高級時裝秀場的舞臺里。
Moschino 2014秋冬系列
Moschino 2018春夏系列
在體驗經濟為主流的2010年代,通過卡通角色來傳達時尚精神成為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潮流—畢竟這些熟悉的角色可以喚起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的Z世代的情感共鳴。像是在Givenchy 2013春夏系列的秀場上,彼時品牌創意總監Riccardo Tisci就將迪士尼經典卡通形象“小鹿斑比”搬上了時裝周的舞臺,他將這一可愛的形象與傳統畫作里的女性形象拼貼,以印花形式呈現于一件蕾絲套頭衫上。
Givenchy 2013春夏系列
Riccardo Tisci的這一創作手法顯然為彼時的街頭時裝潮流增添了更多的新意,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能看到這個經典印花出現在Givenchy的各種熱門單品之中,也啟發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加入使用卡通角色創作的行列。
曾經在倫敦男裝周上獲得頗多關注的新銳設計師品牌,就曾熱衷于通過設計重塑經典卡通角色。譬如設計師Christopher Raeburn就曾與迪士尼合作,推出過米奇和米妮玩偶形狀的手袋,這也是Raeburn品牌最早的熱門單品之一。另一位曾在倫敦男裝周大放異彩的設計師Bobby Abley,也是一位十足的卡通愛好者。他充滿挑逗意味的男裝系列,往往都會與卡通形象進行合作。在他合作的名單里,除了迪士尼、寶可夢和樂一通的經典角色之外,《海綿寶寶》《小黃人大眼萌》等一系列卡通形象也都出現在了他玩樂的秀場上—有趣的是,他還曾攜手天線寶寶一起為秀場謝幕。
Bobby Abley 2018秋冬系列
Bobby Abley 2020秋冬系列
Alessandro Michele同樣也是一位卡通愛好者,在他復古的美學里,往往穿插著許多卡通角色的形象。他在擔任Gucci創作總監的期間,曾在2017春夏男裝系列中加入了唐老鴨和米奇等卡通角色,使其在復古的印花里若隱若現。《花生漫畫》里的Woodstock和Snoopy同樣也是Michele筆下充滿童心的男性形象的注釋,它們出現在了男裝秀的T恤上,成為了復古印花的一部分。
Gucci 2017春夏系列
在2019春夏系列里,Michele又讓模特們手拿著3D打印的巨大米奇頭手袋走進秀場。他為Gucci中國新年系列打造的單品里,也不乏卡通角色的身影:在鼠年系列里我們看到了米奇的形象貫穿始終,而在牛年系列里則讓多啦A夢帶著牛角吸引眾人目光。
Gucci 2019春夏系列
2021年,Gucci與哆啦A夢合作拍攝廣告大片
更為當代的Demna也在Balenciaga的時裝創作中使用了不少的卡通形象。
譬如在Hello Kitty 50歲生日時,他就于品牌2020春夏系列的秀場上推出一款Hello Kitty造型的Ville手提包。
Balenciaga 2020春夏系列
在Balenciaga 2022夏季系列的秀場上,觀眾們進入到影院落座后,便會觀賞一段由品牌與經典卡通《辛普森一家》共創的短片,講述了辛普森一家面試Balenciaga秀場的經歷。
Balenciaga 2022夏季秀場上的《辛普森一家》短片
Balenciaga 與《辛普森一家》合作系列
Raf Simons同樣也是一位隱藏的卡通愛好者。他曾在個人品牌Raf Simons 2013秋冬男裝系列中,將夢工廠2011年卡通電影《穿靴子的貓》中的主角穿靴子的貓以剪影印花的形式印制在了多件單品之上;也曾在擔任Calvin Klein創意總監期間,將樂一通的畫面以破壞工藝的形式呈現在男士針織衫上。
Walter Van Beirendonck則要比所有人都更進一步,1993年至1999年期間,這位比利時男裝設計師將自己的設計以品牌“W & LT”的名義發布,并創造了諸如機器人Puk Puk在內的數個卡通形象,以印花和裝飾的形式呈現在服裝之中。這些卡通形象成為了他于1990年代時裝敘事的重要一環,并在后來的許多系列中被他不斷回顧。
Walter Van Beirendonck 2023秋冬系列
Walter Van Beirendonck 2024秋冬系列
Walter Van Beirendonck獨創的卡通形象承載了他對于社會觀察的思考,變成了他反思當下、暢想未來的有力工具。
不僅僅是懷舊情緒,卡通同樣也為時尚帶來了更多的趣味性。都說時裝是造夢行業,卡通角色的加入則是讓這份夢境變得坎普起來。
如果讓我們從更商業的視角來看待時尚與卡通之間的緊密聯系的話,你會發現在討論中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這些卡通角色并非是設計師能夠直接使用的,他們需要與影視公司或者版權公司進行授權合作,在特定的規范下進行創作。那么對這些卡通形象的版權所有者來說,與時裝設計師們合作又意味著什么?
Magliano 2025春夏系列
首先,自然是可以收獲一定的版權費用,讓自己持有的卡通形象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其次,時尚品牌也能夠幫助這些卡通形象接觸到不同的消費群體。華納兄弟時尚總監Nick Stratton曾在采訪中表示,任何一家影視公司都希望借由設計師之手將自己持有的卡通形象,送入諸如Selfridges和Dover Street Market等高端百貨和買手店,從而產生“連鎖反應”,讓影視公司平日里無法接觸到的受眾也能注意到他們公司塑造出來的形象。“這是一種推廣優秀設計和品牌新美學的方式,我們需要嘗試更多的合作可能。”
Bobby-Abley-2019秋冬秀場上的皮卡丘
Moschino 2023春夏系列
正是因為設計師們能夠跳脫出影視公司自身的創作局限,給予卡通形象更多的可能,所以我們才會在時裝的世界里看到如此多的精彩合作。譬如之前提到Hello Kitty在50周年時,三麗鷗不僅與Balenciaga進行了合作,同樣還與Blumarine推出了膠囊系列。雖然包括《白雪公主》等一系列真人改編電影票房不盡如意,但迪士尼此前為慶祝100周年,也與不同的設計師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合作系列:Schiaparelli的創意總監Daniel Roseberry以《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里寇弟飛躍馬拉胡特的場景為靈感,創作了一條可穿戴的施華洛世奇水晶配飾;John Galliano在Maison Margiela 2023年男女裝系列里,呈現了一件米奇印花的解構T恤。此外,Stella McCartney、Tommy Hilfiger、Miu Miu等品牌,也曾加入過重塑迪士尼卡通角色的行列。
Schiaparelli創意總監Daniel Roseberry打造的卡通形象水晶配飾
時尚幫助卡通形象拓寬了自己的受眾,卡通又為時裝帶來了更多的設計語言,兩者可謂互相成就。這些可愛的形象,在創造出更為多元的流行文化瞬間和市場價值的同時,或許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逃離現實的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情緒價值。
編輯-代晶地
新媒體編輯-錦鯉
文字-Toby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