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消息傳來
上海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譚義存
于5月6日20時21分去世
享年90歲
譚義存憑借《老娘舅》《開心公寓》《七彩哈哈鏡》《紅茶坊》等情景喜劇為上海觀眾熟悉。舞臺上,譚義存多才多藝,是逗得全場哈哈大笑的滑稽演員,還擅長評彈。
譚義存在演出
譚義存生于1935年,在上海市教工藝術團評彈隊、黃浦區文化館曲藝隊等演出評彈、獨腳戲、小品。1986年,譚義存參加江南滑稽邀請匯演,獨腳戲《酒迷歌星》獲演出獎,1994年,在江浙滬獲獎滑稽明星榮譽演出中憑借《靠演員》獲榮譽證書。譚義存表演獨腳戲不溫不火,任“下手”托得恰到好處,時時顯露冷峻、幽默的風格。
譚義存
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為滑稽名角度身定做電視滑稽專欄,制作室內電視短劇,漸成風潮。1996年,12集電視連續劇《滑稽春秋》在滬開機。這是第一部反映滑稽藝人命運以及滑稽藝術發展歷史的電視輕喜劇,滬語與普通話結合。譚義存與姚慕雙、周柏春、楊華生、吳雙藝、李青、嫩娘等滑稽界前輩耆宿不計報酬,不論角色大小,積極支持。
1998年,一幢復合式四房二廳的“新居”在上影廠7號攝影棚里“建成”。李九松和嫩娘在50集《老娘舅》飾演“老娘舅”夫婦。譚義存和韓玉敏分飾外公、外婆,給觀眾帶來無數歡笑。譚義存還亮相都市輕喜劇《開心公寓》,同樣深受好評。
王輝荃、毛猛達和譚義存在《七彩哈哈鏡》
也是在1998年,有線戲劇頻道在周末黃金時段開設全新欄目,把傳統的《七彩哈哈鏡》改造成為笑星專欄。王輝荃、毛猛達和譚義存被請進演播室,主持這檔類似“曲苑雜壇”式的雜志節目。毛猛達、王輝荃、譚義存成為了“哈哈編輯部”的編輯,毛頭為人熱情但做事毛糙,老王機智又帶點羅嗦,阿譚冷靜卻喜歡耍點小聰明。拍攝時幾乎沒有完整的劇本,更多地依靠演員的即興發揮,演獨腳戲、小品、即興采訪、主持人的“脫口秀”等,改變了原先室內喜劇一成不變的形式。
2004年,上海滑稽劇團和東視文藝頻道聯手打造賀歲劇暨情景喜劇《頭面人物》。作為電視情景劇的“序幕”,賀歲劇先在逸夫舞臺公演。然后演員們 “移師”同名情景劇中。譚義存扮演老理發師楊師傅,與滬劇演員韓玉敏再續“老娘舅”前緣,韓玉敏飾演師娘。《頭面人物》通過這個專門為他人剃頭修面的“頭面人物”一生的坎坷經歷,以及他和他的兒孫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時生發出的許多喜劇故事,折射出新舊上海的時代變遷和發展。
2005年,都市情景喜劇《紅茶坊》在新版中捧出“三道茶”供觀眾品嘗,保持以王汝剛、許榕真、大衛等原班人馬的同時,新設由譚義存扮演的老茶客貫穿始終。新設的這“三道茶”是以談社會熱門話題及軼聞趣事的“談泡茶”、以談夫妻情話、戀人蜜語、婚姻問題的“鴛鴦茶”、以古時古景、古人古事為特色的“文化茶”。
2006年,譚義存還與老搭檔俞榮康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北上表演海派滑稽,《滑稽交誼舞》《滑稽彈唱》在央視一套、三套及四套黃金檔播放。
2007年2月,譚義存與葉惠賢、韓玉敏、許承先等老搭檔在美琪大戲院主演滑稽戲《手機“007”》,從傳統鬧劇《煩人手機》到感人正劇《救命手機》,一個個有趣故事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和諧與溝通的主題,演出減少傳統滑稽戲唱的分量,加入街舞、選秀、流動“城市雕塑”等新元素。
2011年,上海演藝工作者聯合會組織創作演出《陳云的故事——凌云出岫》登陸天蟾逸夫舞臺,分“風雨子夜”“特殊任務”“銀元之戰”“江西日子”4回書。除了高博文、吳新伯等名家,曾是上海市教工藝術團評彈隊成員的譚義存作為特邀演員參與“銀元之戰”。譚義存說,評彈是一門細膩的語言藝術,還包含了很多歷史知識,深入研究,其樂無窮。
晚年譚義存依舊關心滑稽舞臺
告別舞臺與熒屏后,譚義存依然關心海派喜劇發展,他曾說,演戲很辛苦,卻是苦得其所,樂在其中,有戲就演,沒戲就休閑在家,不要和別人比物質財富,要比,就比快樂,比自在,比輕松。
網友:上海滑稽界的老克勒
“老譚”,一路走好!
新民晚報(xmwb1929)綜合解放日報(作者 諸葛漪)、網友評論
視頻制作:劉慧琴
編輯:施雨
編審:何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