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學府的錄取標準究竟是什么?在大多數考生的認知中,高分理應是最公平、最客觀的籌碼。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分數只是門檻,而非通行證。
今年的考研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比各所院校的擬錄取名單,不難發現有很多筆試高分的考生最終被淘汰,而那些筆試成績表現平平的學生,卻能在復試之中逆襲,最終成功上岸研究生,當大眾已經被“應試教育”浸染到習以為常之后,這樣的對比更容易引起大家的猜測,質疑這種高分不錄、低分錄的背后是有貓膩的。
但實際上,只要細扒過往,就不難發現,在考研圈子內“高分不錄、低分錄”的現象并不罕見,最近“協和4+4”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有網友順藤摸瓜,扒出了北京協和醫學院22年碩士研究生臨床病理專業的復試名單,結果不出所料。
協和3年前“高分不錄”事件流出,心疼楊同學,高59分也白搭
在這份錄取名單中,許同學的筆試成績位列第一,可沒想到復試環節卻只得到了六十幾分的極低成績,這也直接導致她考研失敗,對比擬錄取的幾名同學,許同學的高分顯得尤為諷刺。
無獨有偶,背景協和醫學院腫瘤學專業的的22年復試名單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當時這件事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只不過當時大家對此事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對楊同學的心疼上,楊同學和臨床病理專業的許同學一樣,筆試成績也很高,楊同學筆試成績是390分,可沒想到卻慘遭淘汰。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筆試成績390分的楊同學竟然被筆試成績只有331分的陳同學給趕超了,若是十幾分的差距也就罷了,可二人之間59分的差距不禁令人懷疑,這背后真的沒有貓膩嗎?
而直到“協和4+4”事件的熱度越來越高,不少網友又把這份協和3年前“高分不錄”的名單給扒了出來,大家才后知后覺,原來并非是楊同學不夠優秀,實在是醫學教育內部存在著太多的黑暗,這才導致了高59分也白搭。
最終二人以微妙的0.6分分差,導致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不敢想象這0.6分的分差要經過導師怎么樣精心的計算,才能既保證該上岸的人上岸,又不至于讓彼此之間的差距太大呢?
隨后有網友扒出,楊同學復試失利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為是他缺少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而那位被錄取的陳同學,盡管初試成績遠不如楊同學,卻擁有三篇發表在國外期刊的SCI論文。
頂尖醫學院校的錄取與教育體系,到底有多少貓膩?
不否認SCI論文的含金量,可問題是筆試英語成績只有74分的人,總成績只有331的人,真的有能力獨立發表三篇SCI嗎?若真有這個能力,別說考研了,都能保研了,其背后的真相如何?如果繼續拔下去,恐怕又是一出精彩的好戲。
楊同學付出了390分的努力,卻輸給了那些看似"水"卻價值連城的論文。許同學雖然在病理專業初試中排名第一,卻莫名其妙地被排在最后一名之后,成為第一個沒被錄取的學生。
頂尖醫學院校的錄取與教育體系,到底有多少貓膩?普通學子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免感到心寒。這些令人心碎的事實告訴我們,學術界的競爭遠不止靠實力和勤奮,還涉及諸多看不見的規則和資源。
高等教育的入場券到底是什么?是實打實的知識水平,還是看似光鮮實則可能有水分的學術成果?對大多數普通學子來說,沒有學術圈的人脈,沒有指點科研方向的導師,甚至連怎樣發表一篇合格論文的基本知識都缺乏。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埋頭苦讀,希望憑借高分突圍。可當不公成為選拔的主旋律,分數也注定無法成為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方式,教育的公平性又還剩下什么呢?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