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都庫什山的雪峰到第聶伯河的草原,黑色大纛所向之處,城垣崩塌,帝國傾覆。這是游牧民族最輝煌的遠征,蒙古人讓半個世界在"韃靼之鞭"下戰栗,當西征的號角漸漸遠去,留下的不僅是廢墟與傳說,更是一個已然改變的世界格局。
從崛起的草原之子成吉思汗,到窩闊臺,托雷,蒙哥,旭烈兀,忽必烈……短短三代人,迅速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終極帝國。
蒙古國烏蘭巴托城的郊外
蒙古西征,貶之者多,如《太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所說,“這是文明社會所經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蠻攻擊。”
褒之者鮮,又如法國學者菜麥撒說: “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此后絲綢之路復興,撥開了歐洲中世紀的漫天黑云,為文藝復興奠基,開啟了近代文明的曙光。
哈拉和林,曾經絲綢之路通往中亞的必經之路
圖源:維基百科
蒙古帝國在多大意義上改變了世界格局,學術界眾說紛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蒙古帝國的歷史遺珍,遠比我們所想的要多。
解讀草原帝國的密碼,就潛藏在風光壯麗的鄂爾渾河谷深處。
哈拉和林——這座貫通歐亞的驛站,是突厥、回鶻和蒙古人的圣地,更是中世紀最開放、最多元的世界中心。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
圖源:unesco
它曾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旅人、學者。巴黎的金匠紀堯姆·布歇爾建造的銀樹噴泉流淌著宴飲的歡愉,圣方濟各會教士魯布魯克的威廉在《東行記》中將其稱為“草原羅馬”,馬可·波羅的父親與叔父曾在此覲見大汗;聶斯托利派基督徒的十字架與穆斯林喚拜聲同在,漢地工匠的琉璃瓦與波斯細密畫交相輝映。
哈拉和林史上最有名的地標「銀樹噴泉」的模型
圖源:vocus
鄂爾渾碑銘——突厥語最早的文字記錄,訴說著游牧與農耕文明千年交織的史詩。
《闕特勤碑》與《毗伽可汗碑》以其獨特的"對話體"銘文震驚學界——碑陽用古突厥文記載可汗的功績,碑陰則以漢文書寫唐朝視角的史事。《九姓回鶻可汗碑》則用粟特文、突厥文、漢文三種文字,記載了回鶻汗國與唐朝的姻親盟約。
闕特勤碑
圖源:絲綢之路世界遺產
它們不僅為解讀"突厥如尼文"提供了關鍵對照,更是完整呈現了游牧帝國的權力建構與邊疆策略,見證著幾乎是自匈奴以來,游牧政權與農耕文明在歷史中的宿命——共生、對抗、融合。
文物倉庫中毗伽可汗碑
圖源:絲綢之路世界遺產
如今的哈拉和林早已褪盡鉛華,我們依然能在斷壁殘垣中觸摸草原民族的精神脈絡。
蒙古第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額爾德尼召的建筑材料便取自哈拉和林城的廢墟。信仰的嬗變,如同草原上的風,重塑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圖景。
額爾德尼昭寺廟
17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成為草原上的主流教派,并在新興的烏蘭巴托扎了根。甘丹寺大小廟宇相連,富有明朝建筑風格,融合了漢藏審美;漢式寺廟興仁寺,則被視為烏蘭巴托最美的佛教建筑。
從突厥汗國的薩滿-騰格里信仰,到蒙元時期的景教-伊斯蘭共存,再到清代喇嘛教體系的文化疊壓,草原民族的信仰軌跡,也如同蜿蜒的河流,在文明的長卷中靜靜流淌。
興仁寺
圖源:維基百科
而如此獨特的文明景觀,生發于遼闊無垠的曠野之上,自由不羈的馬背之上,天為蓋地為廬的生活方式之上。往來高原的風,和曾經的蒙古獵人一樣迅捷。
這片土地以其最原始的野性之美,召喚著每一個向往自由的靈魂。
世界在不斷變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如今還能存在多久呢?沒有人知道答案。
紀錄片《蒙古草原,天氣晴》中,小姑娘普潔跨坐馬上,雙頰蒙著落日和隨風揚起的沙塵,而她遠去的背影,仿佛在述說著游牧文明的挽歌。
紀錄片《蒙古草原,天氣晴》海報
圖源:豆瓣
我們對如今的蒙古,對最后的游牧民族,還有太多的疑問和思緒。
這次游學,就讓我們與知名文化學者陳浩武老師一同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中心哈拉和林與現代首都烏蘭巴托, 解讀游牧帝國的前世今生 ; 一起 深入草原戈壁, 在廣闊天地中感受最后的游牧靈魂與自然的聯結。
陳浩武
知名文化學者,武漢大學博士
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研究員
專注研究人類文明史、歷史、哲學史
曾實地走訪80多個國家和100多個地區
堅持通過文明的行走探索世界
《人類文明進程100講》、《大家講壇:人類哲學文明發展簡史》、《人類文明演進四部曲》系列主理人
“世界文明的閱讀與行走”項目發起人
特別提示:
1.行程內需要大量站立或行走學習,請穿著舒適的運動鞋或休閑鞋。
2.航班信息可咨詢客服。
雙城記,解碼草原帝國的世界坐標
烏蘭巴托、哈拉和林雙城記,一覽蒙古國通史,串聯匈奴龍城遺址、突厥闕特勤碑、回鶻汗國城郭、蒙元萬安宮基址,看草原帝國的興衰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大歷史視角:游牧文明的演進機制
陳浩武老師同行,從大歷史視野出發,探討游牧政權與農耕文明的對抗-依存關系,以及游牧國家"集中-離散"周期性規律對世界史的間接影響。
古城、碑銘、寺廟,多元文化景觀一網打盡
從斷壁殘垣的古城遺址,到鄂爾渾河谷的突厥盧尼文碑群,分析草原民族的文字自覺與政治敘事;再到藏傳佛教寺院,解碼16世紀后黃教如何重構蒙古精神世界。
深入荒野:與游牧民族同行,觸摸最原始的蒙古
馳騁在無邊的草原,穿越金色戈壁的浩瀚,漫步于ugii湖的碧藍之畔;跟隨牧民的腳步,住進純白的蒙古包,在篝火旁聆聽古老的傳說,看星空如穹頂般籠罩四野。戈壁的風、草原的綠、湖泊的靜,每一處風景都在訴說著自由與野性的故事。
時間:7月19日—7月26日(8天7晚)
集 合 地:烏蘭巴托
解 散 地:烏蘭巴托
單 人 價:24800元/人
組 團 價:24300元/人
早 鳥 價:23800元/人 (立減1000元/人,5月19日前報名可享)
*大小同價,參團年齡建議6-70歲之間,14周歲以上與成人同價,6至14歲報名請咨詢客服;
*10人成行,20人封團(如未成行將全額退款,如有單房差或向上浮動1人)
*報名人數達到上限將停止招募,名額有限,請盡快報名!
*報名需二次確認。請不要購買機票等大交通,待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安排購買。
中世紀的世界中心——哈拉和林
在蒙古帝國未曾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之前,鄂爾渾河河畔的哈拉和林,一度是“世界的中心”。
鄂爾渾河谷
圖源:維基百科
開放,多元,便是哈拉和林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它或許沒有高大廣闊的城墻,沒有雄偉威嚴的紀念碑,但蒙古人或許根本不屑于此,鄂爾渾河谷才是他們的真正居所。可以設想,當草青羊肥的季節,萬盞雪白的蒙古包帳,散落在碧草茵茵的草場上,萬馬奔騰,牛羊成群,那是多么壯觀的景象。
★哈拉和林遺址
哈拉和林城西依杭愛山,坐落在鄂爾渾河的沖擊平原之上,周圍水資源豐富、植被茂盛。1220年,成吉思汗從曲雕阿蘭遷都至此并興建新都,依據文獻和考古資料,哈拉和林是在古代回鶻或克烈部都城基礎上規劃建成。
圖源:維基百科
1235年,窩闊臺汗下令擴建哈抗和林、并興建萬安官。經過擴建,哈拉和林成為大蒙古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亞歐大陸上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隨著元朝的建立及帝國政權中心的轉移,哈拉和林的地位逐漸被上都和大都(今北京)取代,但仍為蒙古高原腹地極為重要的城市,在蒙古政校網絡建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后因戰爭等因素,哈拉和林城逐漸荒蕪。
蒙古帝國時期的哈拉和林首都模型
圖源:維基百科
哈爾和林城由外城和宮城兩個部分組成,建筑風格融合中原漢地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城內,除兩大居民區以外還建造了若干座巨大宮殿,十二座屬于各種不同民族的異教徒的廟宇,兩座伊斯蘭教徒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等建筑,但是大多無法確定其準確位置。
★哈拉和林博物館
哈拉和林博物館規模雖小,卻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展品都設計精美,陳列精美,為蒙古政府同日本政府合作在2007年建立。專門收藏和保護、研究有關元上都文物以及世界遺產鄂爾渾河谷文化景觀。
圖源:維基百科
展品包括數十件從附近地區出土的13至14世紀文物,以及在該省其他地區考古遺址發現的史前石器等文物。陶器、青銅器、錢幣、宗教雕像和石刻...哈拉和林遺址出土的諸多文物,呈現這個中世紀最偉大城市的輝煌。
哈拉和林博物館展廳
圖源:vocus
解讀草原文明密碼的鑰匙——鄂爾渾碑銘
1889年,俄羅斯考古學家雅德林采夫在蒙古鄂爾渾河舊河道發現毗伽可汗碑和闕勒勤碑等鄂爾渾碑銘。
在距離哈拉和林西北47公里處,有一座專門展示鄂爾渾銘文的蒙古博物館——鄂爾渾碑銘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為紀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毗伽可汗碑和闕勒勤碑而建立,是突厥語族最早的文字記錄。
圖源:維基百科
★毗伽可汗碑
毗伽可汗碑為后突厥汗國時期毗伽可汗所立的一塊石碑,上書古突厥字母,石碑由唐朝工匠協助打造。
鄂爾渾碑銘博物館內收藏的毗伽可汗碑
圖源:維基百科
立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闕特勤碑的突厥銘文以毗伽可汗的口吻敘說了突厥復國的征戰和對唐朝和周邊民族的關系。
《毗伽可汗碑》魯尼文碑文和背面的上的漢字銘文
圖源:絲綢之路世界遺產
★闕特勤碑
闕特勤碑是后突厥汗國(西方稱突厥第二汗國)時期的一塊石碑,立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是毗伽可汗為紀念其弟闕特勤所立。
鄂爾渾碑銘博物館內收藏的闕特勤碑
圖源:維基百科
碑的一面為唐玄宗親自撰寫的中文銘文,另三面為突厥文銘文,以毗伽可汗口吻所述的祭文和突厥征戰的歷史。
《闕特勤碑》漢字碑文和魯尼文碑文
圖源:絲綢之路世界遺產
此外,鄂爾渾河流域還有一塊立碑,記錄著回鶻汗國的往事,與毗伽可汗碑、闕特勤碑被共稱為“和林三碑”。
★九姓回鶻可汗碑
全稱“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系用漢文、粟特文、突厥文三種文字刻寫的三體石碑,位于蒙古共和國前杭愛省鄂爾渾河畔哈剌巴剌沙袞地區,即回鶻故城鄂爾都八里、蒙古故城哈剌和林附近。
1892年芬蘭考察隊海開勒所記錄的《九姓回鶻可汗碑》外觀
圖源:維基百科
此碑是唐與回鶻友好關系的見證。碑立于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發現時已碎成20余塊,文字損毀嚴重。
碑上記述了回鶻汗室先世葛勒可汗、牟羽可汗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勛;牟羽可汗從中原引入摩尼教,回鶻人改變了舊的薩滿教信仰,摩尼教遠播漠北,西達天山;回鶻保義可汗出兵西域,與吐蕃展開斗爭,協助唐王朝保衛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龜茲(今新疆庫車)等事跡。
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
圖源:民族文化宮
草原精神信仰——從自然神靈到藏傳佛教
在成吉思汗以前, “薩滿教”十分興盛,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元朝建立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相繼傳入元朝統治區域,薩滿教逐漸衰落。
蒙古藏傳佛教在傳入過程中,充分吸納了蒙古民族原有的薩滿信仰與自然崇拜觀念,祭祀敖包、祈禱長生天等傳統,與佛教的護生思想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儀軌體系,成為了蒙古民眾重要的精神寄托。
★額爾德尼召
額爾德尼召,漢名光顯寺,是位于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的第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1586年,喀爾喀蒙古統治者將藏傳佛教確立為蒙古國教時下令修建,17世紀80年代被毀,后來兩次重建。
圖源:中國西藏網
廟宇周圍建有108座白色佛塔,蔚為壯觀。額爾德尼召鼎盛時期曾有62座殿堂。
額爾德尼昭白塔群
★圖爾渾寺
坐落在人跡罕至的鄂爾渾河谷深處,與自然的洞穴融為一體。是蒙古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由蒙古佛教領袖扎納布扎爾于17世紀中葉建立,用于冥想和藝術創作。
圖源:維基百科
★甘丹寺
甘丹寺位于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中心西北部,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杰宗喀巴大師建立,收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是蒙古最著名最大的活躍寺院,也是從前的政教中心。第一座殿堂建于1809年,并于1838年遷至現址。
在蒙古當地流傳著一句話:“到蒙古如果沒有去甘丹寺,就等于沒來過蒙古。”其宗教影響力及地位可見一斑。
甘丹寺
圖源:flicker
甘丹寺的原觀音像被溶化做成炮彈,現今的佛像是在1996年用了青銅40公噸、黃金16公噸建成高26公尺的四臂觀音,神貌威嚴。
圖源:facebook
★興仁寺
興仁寺又名“喬伊金喇嘛博物館”,是烏蘭巴托保存的最完整的漢式寺廟。這座位于昔日烏蘭巴托正中心的寺廟落成于1908年,由第八代哲布尊丹活佛博格達汗的弟弟吹仲喇嘛盧布桑·海達夫建立,主體建筑共有5座,被視為烏蘭巴托最美的佛教建筑。
興仁寺
圖源:覺悟佛教網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中,興仁寺被作為展示“封建制度”統治方式的博物館神奇般地保留下來,寺內藏有許多珍貴之佛教文物,如藏戲跳神用的猙獰面具、禮佛法器、小腿骨做成的笛子、頭顱骨做成裝水酒的碗,以及唐卡、佛像等,參觀此寺,絕對是認識藏傳佛教的最佳入門。
興仁寺的磚影壁,可見兩側的八仙過海圖案。
圖源:維基百科
游學詳情
(備注:蒙古 )
費用包含
1.交通:行程內全程越野車或小巴
2.住宿:3晚烏蘭巴托5星酒店,4晚當地高標準酒店或特色蒙古包(默認標間,如需單房請聯系客服小藝補單房差)
3.餐飲:7頓自助早餐+14頓豐富正餐+全程礦泉水
4.導服:文化領隊貼心服務+專職司機導游
5.門票:行程內所涉及景點門票費用
6.設備:無線藍牙講解器
7.保險:高額旅行出行保險
費用不含
1.各地往返游學地的大交通費用;
2.因個人原因產生的其他消費;
3. 第1天(到達日)的餐飲;
4.單房差費用。
*單房差說明:默認標間(1間房2個人),如需單獨一間房,聯系客服補單房差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