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紐約曼哈頓的鋼鐵森林里,高線公園,早已成為美國Z世代鏡頭里的常客。
90后博主Luna,靠拍攝高線公園攢下了第一批粉絲。Luna曾用童年,見證了這里從廢棄鐵路到年均700萬游客旅游熱土的蛻變,也正因如此,她懂人們因何癡迷這里。
她的作品里,情侶在懸浮觀景臺上交換誓言,滑板少年倚著工業風欄桿俯瞰哈德遜河落日,“月光市集”上,電子音樂人們的創意,在離地20米的舞臺中碰撞......
高線公園的魔力,在于“空中花園”,它打破了城市肌理的橫平豎直。當雙腳離開地面,那種“懸浮于人間煙火,又深浸于草木呼吸”的矛盾感,恰好擊中了人們對逃離的渴望,逃離煩惱瑣碎,擁抱一刻松弛。
富豪們也偏愛空中花園。
紐約曼哈頓的One57,帶空中花園的頂層,均價約人民幣 70 萬元/㎡,是其他樓層近3倍。位于迪拜棕櫚島,以空中花園概念打造的One Palm,擁有百平空中園林的頂層復式產品,曾拍出3.4 億元人民幣的高價。
國內,古代帝王們同樣有過對“空中花園”的追尋。
相傳,黃帝曾在昆侖山修建離地千丈的“懸圃”;周文王起高臺以筑“靈圃”;勾踐資助吳王夫差,在太湖邊蓋起高三百丈、跨五里的花園“姑蘇臺”......
站得高望得遠,俯瞰天下,帝王們喜歡居高帶來的掌控感。富豪們亦是如此。登高方識遠,天地納于心,“空中花園”帶來的不僅是別樣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處世哲學。
不過受制于自然條件、打造成本等因素,如今的國內,空中花園很難在城市核心落地,尤其北京、上海這類寸土寸金的城市。此前,北京有樓盤打造過空中花園,但說實話,我認為更多是一種營銷概念,或者說噱頭。
4月23日,京投發展森與天成實景示范區開放,我認為,它為北京帶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中花園”。
繞園林游覽時,我經常以為自己身處地面,可抬頭一看,遠方的景致盡收眼底,有懸于空中的居高感。再一轉頭,發現小區單元一層的大門在眼前。俯仰之間,垂直落差給人的體驗太豐富了,仿佛走進了“3D森林”。
憑欄望去,周圍的濕地公園和西邊的西山一覽無余,小區園林本身的綠意和小區外的景色交相呼應,融為一體,視覺沖擊感拉滿。
這是在北京從未有過的園林體驗。
2
一線城市的高端住宅,基本是金字塔頂尖的產品,園林都能卷盡卷。新中式、現代精奢、酒店度假式,甚至,新中式還分唐風、宋風,恨不能卷出花來。雖然風格多變,但這些園林,共同特點是地面園林,平面化為主,立體層次不足。
人一走進去,感受到的是“近景、中景、遠景”,是水平面延展的,缺少“空中花園”才有的垂直視野,于是,便沒有那種“懸空”“穿透”的曼妙。
不是開發商不想把園林做的立體且豐富,而是有時是做不到,有時是舍不得。
近些年,很多開發商搞“下沉式庭院”,希望向下找高差,來豐富園林的觀景層次感。然而,因為打造難度以及成本等問題,這些項目的高差,大多在10米以內。比重,也只是占到整體園林的一小部分。
所以,也稱不上多立體。
更重要的是,向下看和向上看,哪怕都叫立體園林吧,給人的感覺也大不相同。因此,更顯得空中花園的珍貴。此前,北京一些所謂的“空中花園”,只是在樓棟頂部,規劃一個小面積花園;還有的,把陽臺做大,讓業主重點花花草草,就叫空中花園了.......說到底,只是在追求空中花園的概念。
真正的空中花園,不僅要求單獨構成園林,至少還需要滿足三個特點:
第一,形式上,它需要有足夠的高度與面積尺度; 第二,打造上,需要審美在線,細節處理到位; 第三,它必須對項目周圍城市資源、自然資源,形成一種深度占有。
占有內部打造形成的稀缺性的同時,占有外部城市、自然的稀缺價值,這才是空中花園真正的靈魂。
森與天成空中花園高出地面約19米。
這種高度,正是其立體視野的來源。也正因為高度,空中花園從小區外圍看,幾乎看不見,相當于業主的“私屬園林”。同時,項目空中森林的景觀面積,達到了9.2萬㎡:
大概相當于13個足球場大小。
在這樣尺度的園林中漫步,很容易沉浸其中,也怪不得我走了一圈,會把它當成項目一層。這還不止,小區還包含4.9萬㎡臺地園林,加上空中森林,合計超過14萬㎡。據我所知,在北京4環,有這樣園林景觀面積的小區只有兩個。
另一個,是縵合北京。
越是大面積園林,想要帶給游園者完美體驗,越需要開發商在設計排布上下狠功夫。森與天成的做法,是視覺引導配合豐富的植被類型,為園林營造遞進關系。
通過水系引導,項目將超過3000株各類樹木組成的森林景觀,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游園動線,搭配高差景觀之間層層遞進,一步一景。項目還根據生長習性與季節狀態變化,匹配不同的名貴植被,春有海棠、夏有國槐、秋有銀杏、冬有松樹,帶來一種四季皆景的感覺。
功能上,森與天成空還升級了2.2萬㎡多樣社區公園,集休閑、觀賞、閱讀、慢跑、交流、鍛煉、娛樂于一體。平日沒事兒干,在植被環繞的“天然氧吧”里跑跑步,累了憑欄而坐,喝杯咖啡,看看風景,松弛感拉滿了。
更關鍵的是,森與天成位于北京南4環黃金中軸線上,金融街、麗澤、豐科園、首都商務新區四大金融科技產業園區環繞。
站在園林高點,甚至可以直接看到遠處的“中國尊”大樓。
小區隔壁是占地17.5平方公里“南苑森林濕地公園”,這幾年很火的網紅打卡地“飛雁臺”, 低頭可見。這意味著,你享受到的,不僅僅是自家園林的安逸,還有獨屬于北京黃金中軸的城市的繁華,以及北京“生態綠心”的靜謐。
自然與繁華,因為高度在這一刻匯聚,這種占有稀缺資源帶來的掌控感、身份感、尊貴感,是平面園林很難實現的。
此時此刻,你或許就明白了,為啥古代帝王、當代富豪會孜孜不倦追逐空中花園。
3
其實,森與天成也不是第一次被市場集中討論了。
早在拍地階段,因為區位和地鐵上蓋屬性,項目就備受矚目。特別拿地的還是京投發展這樣,擅長軌道物業開發的品牌開發企業,大家更期待,它們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項目示范區開放,再度驚艷市場。
這個結果,可以說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為,印象中的京投發展,一直是北京房企中“小而美”的隱藏高手。這里的小,不是說規模,而是京投發展很懂把握購房者細膩的訴求,以此構建微觀場景,細微處見宏大。在如今產品力主導的北京市場,這樣氣質的房企,早晚會拿出足夠驚艷的產品。
而意料之外,一是沒想到京投發展會用“空中花園”這種成本高、落地難的方式,來呈現森與天成的園林;二是,與示范區同步開放的樓王產品,和空中花園一樣,也是一次顛覆。
過去很多項目的樓王,往往只是景觀、戶型、配套更具優勢的那一棟樓,說好聽點兒是樓王,放到市場中,可能還不如其他項目的普通產品。真正的樓王,應該是放到整個市場中對比,依舊獨一無二,能經得起重重考驗。
森與天成的樓王,和項目的空中花園一同誕生,處于整個景觀帶的核心與最高點。
相當于唯一的基礎上,再疊加唯一。
項目為了保證樓王的觀景體驗,南向樓間距約120m,什么概念呢?120m可以放置一個標準足球場了,而市場上宣傳自己有“超大樓間距”的項目,一般樓間距是60-80米左右。甚至,森與天成樓王的北側,也就是空中花園的主體位置,基本沒有別的樓棟,城市視野無遮擋。
在北京核心地段,沒有幾個項目舍得這么做。
樓王的私區產品細節,篇幅問題就不多說了,這樣的打造標準,自然也不會差。就說一點,樓王單元門的門把手,都是從意大利礦山整塊剖來的原石打造,prada綠天然石材,什么規格可以自行腦補。
放到全北京的樓王中,它都屬于“王中王”梯隊,和一般的所謂樓王,根本不在一個量級。這是北京樓王的重新定義。
同時,高標準構筑起來唯一性,很難被時間稀釋。
換句話說,即使日后換房想出手,它可能也會比同類普通項目成交周期更短,價格更高。這也是如今很多高凈值人群在追求的資產安全感。
4
真正意義上的“空中花園”,真正意義上的樓王,“森與天成”能夠持續向市場輸出“稀缺”產品,得益于京投發展在戰略、產品、服務上的三重升維。
作為“檀谷”項目轉型的主導者,京投發展用三年時間把一個傳統的地產項目,改造為集文旅、公園、藝術空間為一體的微度假目的地。
事件本身證明了,京投發展擅長在戰略上跳出傳統開發商思維,以強大資源整合能力、產品能力、服務能力,重構居住哲學。
樓市進入“好房子”時代,這種升維路徑符合市場要求,同時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種大勢所趨。
另外,在京投發展品牌升維不斷追求下,森與天成也將持續進化。從去年年底至今,項目連續兩季度拿下豐臺區銷冠,未來還會給予市場什么樣的驚喜,值得期待。
目前,項目實景示范區開放中,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去瞅瞅,體驗一下:
半空之中掌握天地,究竟是什么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