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戰的十六字訣,最著名,最熟知的,就是偉人在井岡山時期的三年斗爭中的創造性總結,即: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正是這個軍事思想的提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創造了一個個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奇跡,取得最后的勝利。
而早在幾百年前的明代,廣西大藤峽里也曾流傳過類似的游擊戰十六字訣:
"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兵來我去,兵去我還"。
這就是一段大藤峽明代往事了。
自元至治二年(1322年)起,由于時代的種種歷史變故,如朝廷對鹽的經濟控制,限制區域瑤民的土地擁有,封建時代的固有的民族政策(土官,土司制度一類),以及地方管理方式偏頗等等,引發區域民眾生計艱難,最后廣西區域的瑤族先民和官府發生了嚴重的社會矛盾,進而出現了雙方刀兵相見的形勢,開啟了大藤峽瑤民大規模起兵抗明的開端。
到明之一代,由于朝廷政策的延續性,官府更加不公平的對待大藤峽瑤民,致使區域的官民矛盾更加加劇。
由此,瑤族先民一代又一代的起兵抗明,先后有韋公廣、韋保蓬、覃公專、藍受貳、侯大狗、侯鄭昂、韋諫誡、侯公丁等人為首,配合著其他區域的瑤民(府江,八寨等等),領軍攻州陷府,影響了大半個廣西和廣東,湖南等部分地區。同樣的,大明朝在歷年也先后派出于海、徐元、韓觀、張輔、山云、陳涇、韓雍、王守仁、田汝成等人為首的官軍,到廣西各地鎮壓。
大藤峽里前后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抗明之戰,直到明嘉靖初,朝廷才調整了區域政策,以比較柔和的態度,恩威并舉的漸漸平息地方亂局,大藤峽里才慢慢平靜下來。
現在講起這些,很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在那二百余年間,面對朝廷的調兵遣將,數萬大軍的圍剿,圍攻,大藤峽里可是連年的血雨腥風,尸橫遍野,面對官軍的軍備相對優良,區域少數民族先民在戰爭中還是出現了很大的犧牲。
那裝備不夠,頭腦來湊,大藤峽瑤族先民們充分利用山里的地勢山形的熟悉度,采用了“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兵來我去,兵去我還”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相抗衡,一度也大大的限制了大明官軍的軍事優勢。
這十六字,史籍中有所記載,但好像并不是大藤峽地區的瑤族先民所創,而是在一些明代史籍中,“兩廣瑤亂”事件記載中,所記述的一種說法,是廣為流傳的由“瑤人”所創的一則區域“民謠”!
但不管這十六字起源于哪里,是誰人所創,細品這下,這和偉人的游擊戰十六字訣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只可惜,在時代的種種局限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差距還是很大,瑤族先民也只限定于大藤峽山區,在大明官軍的圍困之下,最后物資耗完,也就出現了很大的傷亡,大藤峽里一代又一代的瑤民起兵最后也歸于失敗。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時代的十六字訣,也有過一段間接的淵源交集,這就是偉人手書“大藤峽”三字的故事了。
1974年,廣西文化工作者岑云端(今貴港人)獲準到拜訪偉人。期間偉人得知她來自于離大藤峽不遠的貴縣(現貴港),就談起大藤峽農民起義,可見他對這段歷史有過深入了解,很是贊賞大藤峽先民的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大藤峽精神”,并用鉛筆寫下“大藤峽”三字。
后來這三字原件得獲帶回廣西,現獻于桂平博物館珍藏。
這也是一段歷史佳話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