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蹲在村口啃饅頭,兜里養老金短信剛彈出——163元。這錢在2023年的山東農村,只夠買40斤面粉,可他每月買藥就得花掉一半。都說“養兒防老”不如“政策牢靠”,可現在這點養老金,確實讓不少老人犯難。
數據攤開更扎心:2022年農村居民月均花1480元,養老金只夠cover零頭。替代率才7.5%,城里職工能拿到43%,城鄉差距像道跨不過的河。
65歲以上老人占比快19%,2.5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基金池壓力肉眼可見。平原地區老人算得精:光吃飯看病每月就得680元,現在這點錢連喝稀的都緊巴。
山東財政去年砸了86億補養老,可跟國際標準比,還有70億的提升空間。
土地出讓金一年638億,要是能抽5%補養老,32億就夠給不少老人加餐了。有人說分三階段漲到550元:2025年先到200元,2030年350元,2035年奔550元。
魯西北種糧大縣,省級補60%還讓市里配套30%,山區老人還能多拿10%高齡錢。土地流轉收益30%進賬戶,宅基地退出補20%,這政策聽著美,可咋落地呢?跟浙江江蘇比,人家基礎養老金早過280元,山東咋就不能步子邁大點?
動態調整說跟物價收入掛鉤,物價漲3%就多給3%,可過去真這么干過嗎?
我個人覺得,土地流轉收益和國有資本劃轉讓人看到了希望,但錢能不能按時足額到賬,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現在村里老人聚堆兒就聊這事:“漲錢是好事,可別光畫餅啊。
”有人算過賬,到2035年要投1480億,占財政支出2.1%,這紅線能守住不?
萬一哪年土地賣不動了,養老金會不會跟著縮水?這問號在老人心里打轉。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老了種不動了,就盼著養老金能跟上趟。當城里老人討論旅游養老時,農村老人還在為買藥錢算計,這差距啥時候能縮縮?政策說要縮小城鄉差距到8:1,可現在15.
5:1的坎兒,得加把勁跨過去啊。
不管咋說,方案里提到的土地賦能、財政提效,都是實在招兒。就盼著各級政府把賬算明白,別讓“老有所養”停在紙面上。張大爺把饅頭咽下去,掏出手機又看了眼余額:“啥時候能漲到夠買半斤肉呢?
”這問題,既是他一個人的盼頭,也是萬千農村老人的心思。
養老金漲多少、咋漲,從來不是數字游戲,是老人們實實在在的日子。
當550元的目標寫進方案,希望每一步都走得扎實,別讓老人等得太久。畢竟,真正的鄉村振興,得讓村里老人兜里有錢、心里不慌,才算數。
至于這中間的難處和變數,留給時間檢驗,但老百姓的期待,可不能落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