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地非常不錯的地方
馬車
馬車和鬧鬧皮劃艇
父與子
晴好的天氣
孩子不是怕疼,是怕你不理解。
五一期間,我和朋友一家組織了一次露營活動。
大家都帶了孩子,朋友的兒子鬧鬧和我家馬車是老搭檔,一見面就玩得不亦樂乎。
露營期間,兩個小朋友打打鬧鬧,不小心鬧鬧的手甩到了馬車的臉。
馬車沒有立刻哭出來,但臉一下子就紅了,眼神一下子轉向我——不是“看我”,而是在判斷我會怎么看他。
那個眼神我記憶太深刻了。
他想知道,我是不是又要開始“馬爸式說教”了:“你又打鬧了吧?”
他還沒來得及開口,眼淚就已經在眼眶里打轉了。不是因為疼,
而是因為他預判了——爸爸這回,又要批評我了。
?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
朋友夫妻倆趕緊過來安慰,以為是自家孩子下手重了,我連忙解釋,不是的。
馬車不是被打哭的,而是怕我誤會他。
我看向他,輕聲問道:“是不是因為這個才委屈的?”
他點點頭。
那一刻我有點難受。
這個孩子太了解我了——他太知道我通常的反應、說話語氣,他知道我會說:“你又打鬧了吧?不是說好了要克制了嗎?”
所以他先紅了臉,然后觀察我的微表情,再開始委屈。
他不是怕疼,他是怕我不理解他。
?
我意識到,也許我平時太“及時教育”了。
什么事都要點評一句,哪怕是些小事。久而久之,他已經學會了“看我臉色”,甚至在還沒真正出問題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這不是我想要的父子關系。
?
我趕緊喊他過來,拉著他的小手,搭著他小小的肩膀,把他揉在懷里,對他說:
“不是所有事,爸爸都會批評你。
有些事你完全可以自己判斷,像今天這樣,你們只是正常玩耍,又不是什么嚴重或者原則性的問題。要是真被弄疼了,你就哭出來好了,哭一會兒,等情緒過去了,不還是可以繼續玩嘛。”
他點點頭,鼻子輕輕一吸,沒有說什么。
但我知道,這是我和他之間的一次關系微調。
不是放任,而是讓我學著告訴他:在爸爸這里,是允許犯小錯的。
?
那天晚上回家,我突然想起我和馬車之前一起讀過的一本繪本——《父與子》。
其中有一篇叫《天性》的故事,馬車特別喜歡,也曾在學校用自己的口吻講過這個小故事。
那一頁的畫面是這樣的:
父親和兒子在公園里看到一根欄桿,兒子像鳥一樣跳上去玩,父親也跟著上去,笑著玩得不亦樂乎。管理員來了,趕緊跳下來說“對不起”。可等管理員一走,他們又跳了上去。
馬車當時問我:“他們明明知道這樣不對,為什么還要做呀?”
我說:“不是故意做錯的,是因為他們看到欄桿,心里就癢癢的,想試試看。這,就叫‘玩的天性’。”
我還跟他說:
“不是所有小錯都不可原諒,只要沒傷害別人,也沒突破原則,有時候我們會做一些‘小小的不應該’,
那不是壞,而是——正在長大的樣子。”
?
那時候我說得頭頭是道,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自己講的那句話。
原來孩子最在意的,不是犯錯本身,而是犯錯之后,你會怎么看他。
現在我越來越相信,教育孩子最難的,不是立規矩,是在該松的時候,愿意松一松手。
孩子不是不懂事,他只是有時候已經在你之前,開始了自己的“自我提醒”。
?
這是我作為父親,第一次真正意識到“理解比說教更重要”。
也是我寫《李白陪我的孩子一起長大》這個系列時,突然特別想記錄的一個瞬間。
因為我終于明白了:情緒比規則重要,理解比講理更難。
但我想學著做到,慢一點,也沒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