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膠年產量達1500萬噸,是應用最廣泛的生物彈性體。提高其抗裂紋擴展性能至關重要,以延長其在眾多應用中的使用壽命,并最終提升其可持續性。
鑒于此,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通過形成纏結聚合物(tanglemer,一種纏結數量遠超交聯數量的聚合物網絡)顯著增強了天然橡膠的抗裂紋擴展性能。具體而言,他們無需高強度加工(即切斷長聚合物)即可澆鑄天然橡膠乳膠。長聚合物通過熱運動緊密纏繞,然后稀疏交聯。在裂紋尖端,相鄰交聯之間的長聚合物鏈分散應力,將應變誘導的結晶延伸至更大區域,并提高結晶度。例如,當交聯與重復單元的比例從10?2降低到10?3時,網絡將疲勞閾值從~50Jm?2放大到~200Jm?2,將韌性從~104Jm?2放大到105Jm?2以上。總之,這項研究為提高天然橡膠的實際適用性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策略,有助于開發可持續聚合物。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Natural rubber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crack growth”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策略設計】
作者對比了兩種網絡結構(圖1)。在傳統“常規”天然橡膠中(交聯密度 C≈10?2,約 50 個重復單元一交聯),短鏈只能在幾十納米范圍內傳遞應力,疲勞閾值僅 ≈50Jm?2,韌性 ≈1×104Jm?2。而未經捏煉的膠乳保留了 ≈4400 個重復單元的長鏈,在極低交聯密度 (C≈10?3,約 500 個重復單元一交聯) 下形成糾纏體:纏結數量比化學交聯多一個數量級。其疲勞閾值提升至 ≈200Jm?2,韌性超過 1×105Jm?2,小應變模量仍約 1MPa。圖1c 的韌性?疲勞“性能空間”圖顯示,該糾纏體進入此前未被無填料彈性體占據的區域,性能超越聚二甲基硅氧烷、丁二烯和氯丁橡膠。
圖 1. 天然橡膠纏結物的性能優于普通天然橡膠
【將膠乳加工成纏結體】
作者依次展示四步工藝(圖2):(a)先將過氧化二異丙苯(DP)溶于甲苯并注入稀釋后的天然橡膠膠乳;(b)攪拌6h,使兩種不相容液體融合,聚合物粒子吸收DP和甲苯;(c)在25°C緩慢干燥,粒子融合成半透明膜,并開始鏈互穿;(d)140°C熱壓3h,同時斷開天然末端鏈、允許鏈爬動(~10min)并分解DP(~1h)生成稀疏交聯網絡。調節DP∶重復單元摩爾比10?3–10?2得到五種網絡(C=10?3–10?2)。C=10?3時,纏結間隔Ne=56,交聯間隔N=500,符合“纏結?交聯”的糾纏體定義。更低C會導致機械不連貫,標志著工藝下限。
圖 2. 將乳膠加工成纏結物
【單軸拉伸行為】
作者總結了完整力學數據集(圖3)。應力?拉伸曲線 (3a)表明所有網絡可逆延伸至 λ≈11,C 增加時伸長略降。模量 (3b)譜顯示初始斜率在 C=10?3–3.3×10?3間維持 ≈1MPa,C=10?2時僅升至 ≈2MPa,與經典關系E≈(3/2)ρkBT(1/N+1/Ne)相符——纏結主導模量。作者測試了滯后與蠕變(3c–f):λ=2時滯后<20%,12h殘余蠕變<2%,tanδ低,說明長鏈間摩擦小。對于大變形響應(3g):λ≈4起滯后急增,對應應變誘導結晶(SIC)。WAXS數據顯示(3h–l):小拉伸時為無定形暈環,λ≈4起出現(200)與(120)結晶衍射弧,糾纏體極限結晶度χc,max≈30%,常規網絡 ≈18%。當 C<3.3×10?3時結晶度平臺化,表明纏結而非交聯限制 SIC 上限。
圖 3. 單軸拉伸行為
【循環拉伸下的裂紋擴展】
圖4顯示了定量評估疲勞測試結果。純剪試樣帶 15mm 緣裂,以 1Hz 循環至穩態,繪制 dc/dn?能量釋放率幅值 G 曲線,最小可測速率 ≈0.1nmcycle?1。結果:纏結體 (C=10?3) 的疲勞閾值 Gth≈200Jm?2;常規網絡 (C=10?2) 僅 ≈50Jm?2,中間 C 滿足 Lake–Thomas 標度Gth∝C?0.5。因纏結可滑移,不會截斷應力分散;Gth 僅由交聯間隔決定,而模量由纏結決定。圖4d 說明纏結體打破了“模量?閾值”沖突:既具高閾值又維持橡膠所需柔軟度。
圖 4. 循環拉伸下的裂紋擴展
【單調拉伸下的裂紋擴展】
作者繼續研究一次加載斷裂(圖5)。糾纏體純剪試樣帶75mm預裂,可鈍化并穩定擴展至λ=6.04而無災難斷裂;常規網絡λ=1.33即破裂。分級加載相同樣品并測Δc,構建了彈性體罕見的R曲線。閾值與韌性:C=10?3時,裂紋啟動閾值Gi≈10kJm?2,災難韌性Gc≈150kJm?2,穩定擴展限Δcs≈2mm。C=10?2對應Gi≈0.4kJm?2,Gc≈3kJm?2,Δcs≈0.2mm——低兩數量級。圖5d示意糾纏體因更大的結晶區和更長的鏈橋而顯著提升斷裂抗力。
圖 5. 單調拉伸下的裂紋擴展
【極端條件下的抗裂演示】
作者還展示了苛刻場景性能(圖7)。刀割試驗(6a–c):0.5mm薄膜在λ=5或9條件下被剃刀割開。氯丁、SEBS、VHB丙烯酸、PU與常規天然橡膠均立即斷裂;糾纏體在λ=9時連續三刀仍僅形成<5mm的停滯裂紋。承重演示(6d):糾纏體帶支撐3.78L水桶時仍在割斷常規NR帶后幸存。高幅疲勞(6e):預裂糾纏體在Gmin=10kJm?2、Gmax=12.5kJm?2條件下循環50000次(Gmax高于常規NR的韌性)無可測裂紋擴展。持續張應力鎖定部分SIC結構,是其異常耐疲勞的原因。
圖 6. 天然橡膠纏結物在極端條件下不易開裂
研究表明工藝而非化學是關鍵:省去高剪切捏煉即可保留長鏈,使纏結賦予剛度、稀疏交聯帶來卓越抗裂。與工業NR相比,疲勞閾值提升5倍、韌性≥15倍,且無滯后與蠕變損失,無需填料。該策略擴大了輪胎、軟管、減振件等需低耗能高耐久橡膠的設計窗口。
工業過氧化物硫化僅為演示;若將更耐疲勞的硫磺體系移植至低剪切混煉,閾值或更高。將此基體與補強填料復合亦有前景——已有原位合成糾纏體示疲勞閾值>1kJm?2——難點在于分散填料同時不剪短鏈。可持續視角下,全球1500萬噸/年NR產品的壽命每翻倍,都直接減少原料開采、下游能耗與微橡膠污染。此方法響應了材料可持續性范式:不必換新聚合物,只需重新設計生物基老牌材料的加工,即可激活潛在性能。
【總結】
經低強度混煉與過氧化物硫化,作者將天然橡膠膠乳轉化為纏結體:纏結豐富、交聯稀疏的網絡解耦了剛度與斷裂性能。六幅主圖完整描繪概念(圖1)、工藝(圖2)、分子及力學表征(圖3–5)到刀割與疲勞演示(圖6)的邏輯鏈。定量成果——疲勞閾值≈200Jm?2;韌性≈150kJm?2;λ=9剃刀割不斷;12.5kJm?2,50000次零裂紋——證明天然橡膠纏結體有望成為更環保、壽命更長的彈性體解決方案。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