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攝圖網
作者: 黃仁貴
文章來源|愛集微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今年Q1產銷分別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增幅均超47%。
汽車產銷大增,那么本土車企業績表現如何?本文將從各車企2024年度及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潤、研發投入、負債等維度對中國車企發展現狀試做一番分析。
Part.01
2024年業績增速大幅下滑
本次共統計覆蓋商用車、乘用車在內的25家A股整車車企,2024年合計營收達2.41萬億元,同比增長8.41%,較上年同期的18.31%下降了9.9個百分點,主要由于2024年汽車價格戰,影響了整車車企的營收表現。
從營收規模看,比亞迪和上汽集團身份互換,前者不僅產銷量首次位居國內第一,營收也同比增長29.02%至7771.02億元,首次位居國內第一,上汽集團則屈居第二。營收規模超千億的車企還有長城汽車(6140.74億元)、長安汽車(2021.95億元)、賽力斯(1597.33億元)、廣汽集團(1451.76億元)。
營收不足百億元的車企共有8家,分別為千里科技(70.35億元)、中通客車(57.34億元)、金杯汽車(43.66億元)、漢馬科技(42.22億元)、安凱客車(27.35億元)、海馬汽車(17.75億元)、曙光股份(14.75億元)、眾泰汽車(5.58億元)。
從增速看,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的有14家,占比56%,其中,賽力斯得益于旗下問界車型大賣,營收同比大增305.04%,營收增速超10%的車企還有宇通客車(37.63%)、中通客車(35.11%)、比亞迪(29.02%)、安凱客車(27.43%)、金龍汽車(18.38%)、長城汽車(16.73%)、江鈴汽車(15.7%)。
盈利能力方面,25家A股上市整車車企2024年合計歸母凈利潤為688.28億元,同比增速為5.08%,而上年同期為43.95%,凈利潤率也由上年同期的2.94%降至2024年的2.85%,足見價格戰對車企盈利能力影響之大。
從利潤規模來看,2024年僅比亞迪和長城汽車歸母凈利潤達100億元級規模,分別為402.54億元、126.92億元,凈利潤超10億元的車企還有長安汽車(73.21億元)、賽力斯(59.46億元)、宇通客車(41.16億元)、上汽集團(16.66億元)、江鈴汽車(15.37億元)、中國重汽(14.80億元)、中集車輛(10.85億元)。
另有海馬汽車(-1.40億元)、曙光股份(-3.41億元)、眾泰汽車(-10.00億元)、江淮汽車(-17.84億元)、北汽藍谷(-69.48億元)等五家公司處于虧損狀態。
而增速方面,共有15家車企盈利能力同比提升,10家車企盈利能力同比下降,其中國機汽車(1787.58%)、賽力斯(342.72%)、中通客車(258.12%)、金杯汽車(214.06%)、宇通客車(126.53%)、漢馬科技(116.33%)、金龍汽車(110.05%)、安凱客車(104.94%)同比增速均超100%。
25家車企2024年業績表現(單位:萬元,數據來源:Wind)
Part.02
2025年Q1業績持續承壓
進入2025年后,中國車市的價格戰仍在持續,即便部分車企與供應鏈達成降本方案,但智能化升級背景下,車企的業績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營收方面,25家車企Q1合計為5187.12億元,同比僅增長5.75%。其中比亞迪位居第一,營收為1703.6億元,與第二名上汽集團的營收差距拉大至326.8億元,Q1營收超100億元的車企還有長城汽車(400.19億元)、長安汽車(341.61億元)、廣汽集團(196.5億元)、賽力斯(191.47億元)、福田汽車(148.01億元)、一汽解放(143.41億元)、中國重汽(129.08億元)。而海馬汽車、眾泰汽車繼續承壓,Q1營收分別為2.68億元、9875.1萬元。
營收增速方面,北汽藍谷以150.75%同比增幅位居第一,漢馬科技(43.93%)、比亞迪(36.35%)、中通客車(32.10%)、千里科技(28.47%)、金龍汽車(23.69%)、福田汽車(15.01%)、安凱客車(14.84%)、中國重汽(12.97%)、金杯汽車(10.87%)進前十。
盈利能力方面,Q1 25家車企合計歸母凈利潤為164.52億元,同比增速為14.41%,凈利潤率為3.17%。其中比亞迪歸母凈利潤為95.55億元,占合計歸母凈利潤比重達55.65%,超半壁江山。
其他車企中,歸母凈利潤超10億元的還有上汽集團(30.23億元)、長城汽車(17.51億元)、長安汽車(13.53億元);虧損的企業分別有海馬汽車(-0.3億元)、曙光股份(-0.73億元)、眾泰汽車(-1.03億元)、江淮汽車(-2.23億元)、廣汽集團(-7.32億元)、北汽藍谷(-9.53億元)。
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看,賽力斯(240.6%)、金龍汽車(164.79%)、漢馬科技(117.9%)、比亞迪(100.38%)漲幅居前,廣汽集團(-159.95%)、江淮汽車(-311.39%)繼續承壓。
25家車企2025年Q1業績表現(單位:萬元,數據來源:Wind)
Part.03
持續加碼創新投入
目前國內汽車產業正由電動化加速向智能化、網聯化方向演進,并已成為部分領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引發全產業鏈紛紛跟進,導致近期整車企業的創新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其中,2024年25家A股上市車企的研發投入合計為1093.91億元,同比大增29.95%,整體研發費用率也由2023年的3.78%提升至2024年的4.53%。研發投入規模居前五的企業分別為比亞迪(531.95億元)、上汽集團(176.50億元)、長城汽車(92.84億元)、長安汽車(65.05億元)、賽力斯(55.86億元)。
從研發投入增速看,有19家車企研發費用上漲,并由賽力斯(799.96%)、北汽藍谷(704.37%)、千里科技(89.30%)、長城汽車(83.52%)、安凱客車(37.03%)領銜;而研發費用下降的車企分別為中集車輛(-1.99%)、漢馬科技(-3.24%)、上汽集團(-3.9%)、國機汽車(-7.4%)、一汽解放(-19.21%)、海馬汽車(-20.36%)、金杯汽車(-38.42%)、眾泰汽車(-86.97%)。
今年Q1,25家車企的合計研發投入再同比增長14.71%至261.59億元,研發費用率也由上年同期的4.65%提升至今年Q1的5.04%,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比亞迪(142.23億元)、上汽集團(38.81億元)、長城汽車(19.06億元)、長安汽車(15.01億元)、賽力斯(10.51億元)仍是研發投入規模最大的前五企業,眾泰汽車則基本處于終止創新狀態,Q1研發投入僅137.93萬元。
Q1研發費用增速方面,北汽藍谷(53.06%)、中集車輛(52.00%)、千里科技(50.51%)、中通客車(50.04%)顯著加快了創新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過去幾年瘋狂擴產導致的負債率提升,2024年以來,車企放緩了重資產投入,使得國內車企資產負債率整體呈下降趨勢。
經統計,2024年25家A股整車企業合計負債1.97萬億元,同比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5.58%降至5.15%,資產負債率也由上年同期的66.81%降至2024年的66.17%。其中,資產負債率前五企業分別為眾泰汽車(93.33%)、賽力斯(87.38%)、金龍汽車(84.25%)、北汽藍谷(75.33%)、安凱客車(74.98%);負債率后五位分別為海馬汽車(55.13%)、東風股份(50.28%)、廣汽集團(47.61%)、千里科技(46.28%)、中集車輛(34.14%)。
今年Q1 25家車企合計負債1.9萬億元,同比增長4.3%,資產負債率由上年同期的65.8%降至本期的63.25%。其中,漢馬科技由資不抵債降至55.49%。
25家車企近期研發投入及資產負債率(單位:萬元,數據來源:Wind)
? 結語
綜上所述,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車企在汽車產銷整體增長的背景下,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成為行業亮點,部分車企憑借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取得了顯著的營收和利潤增長,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也顯示出行業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的決心。另一方面,價格戰的持續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部分車企面臨盈利能力和營收增速下滑的挑戰,行業分化愈發明顯。展望未來,車企需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和市場布局上持續發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剎車盤
?版權聲明:“聚汽觀察”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 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系方式/商務合作:付先生 15658103160,聚汽觀察投稿郵箱:info@b2bautoparts.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