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原創音樂劇《大田》即將在北京世紀劇院迎來首演。這部以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已故全國道德模范糜林為原型的作品,用音樂與舞蹈編織出農業科學家六十載扎根鄉土的壯麗篇章。在首演倒計時的緊張排練中,記者深入劇組,探尋這部三農題材音樂劇背后不為人知的創作故事。
將“論文”寫在舞臺上:一場藝術創作的艱難跋涉
“創作這部劇的過程,就像在迷霧中尋找方向,越渴望完美,越覺得前路艱難。”《大田》導演兼編劇尹韜的話語中,既有對作品的執著,也透露出創作的艱辛。憑借在央視《東方時空》積累的深厚人物洞察力,以及二十余年舞臺劇創作經驗,尹韜此次仍面臨巨大挑戰——以音樂劇形式講述農村故事,在國內幾乎沒有先例可循。
為了真實還原趙亞夫的奮斗歷程,劇組展開了一場“田野調查”:多次奔赴戴莊村采風,收集127件道具、設計220余套服裝,手繪場景圖歷經數十次修改。尹韜尤其關注人物細節,他要求演員撰寫人物小傳,甚至連趙亞夫推眼鏡的動作,都被視為知識分子與土地對話的獨特語言。
音樂總監姜景洪同樣面臨挑戰。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他曾參與多部知名舞臺劇創作,但這次導演要求打破民族歌劇套路,從趙亞夫的悲憫之心出發進行創作。為此,團隊耗時半年,將江南小調與現代器樂巧妙融合,力求打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
主演王謙在劇中飾演趙亞夫,最讓他感到挑戰的是終幕《夢碎》唱段。他不僅要模仿80歲老人的體態,更要通過歌聲傳遞理想受挫、學生犧牲等復雜情感。為此,他研讀傳記、深入農村,只為更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
舞臺上的“大田”:用匠心雕琢每一處細節
在舞美設計孟巴特的帶領下,鎮江市藝術劇院舞美團隊將舞臺化作一方真實的“大田”。年近六旬的舞美裝置負責人馮立平,這位參與過多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老將”,每天都在與對講機為伴。導演組對細節的嚴苛要求,讓整個團隊時刻處于“戰斗狀態”。
道具間里,工作人員正在制作第七版農具道具。“籃筐太新,不符合當年的使用痕跡。”道具設計師湯衛華一邊做舊一邊解釋,“每件工具都要有真實的包漿。”服裝組同樣精益求精,農民服裝的補丁位置、袖口磨損程度都經過反復調整。
“就像趙亞夫對待農業科研一樣,我們對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馮立平表示。全劇32個背景圖,從手繪到電腦調色,再到視頻制作,每一張都經過無數次修改。舞美裝置負責人管生平笑稱:“我們不是在解決問題,就是在發現問題的路上。”
將自己種進故事里:演員們的藝術堅守
當舞臺燈光亮起,《大田》不僅是一個關于農業科學家的故事,更是一群藝術工作者對“亞夫精神”的深情詮釋。夜幕降臨時,排練廳里依然燈火通明,演員們在反復打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
飾演糜林的陳遐思,這位從高校教師轉型的演員,為了演好角色,特意去農田體驗勞作、減重塑形。在他看來,扮演糜林的過程,也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洗禮:“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名利,而在于能否為社會創造價值。”
年過五旬的戲曲演員葛巧芹,在劇中飾演笪大姐。為了擺脫戲曲表演的程式化,她從零開始學習用鎮江方言演繹農村婦女。“那段時間,我連走路都在琢磨臺詞,經常把路人嚇一跳。”她笑著回憶道。
年輕演員徐霞通過飾演少年笪大姐,第一次感受到“糧食的重量”。舞蹈演員張夢涵、牟夢圓則用肢體語言,詮釋著農民的堅韌與土地的生命力。
在《大田》的舞臺上,每一位演員都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其中。正如趙亞夫用一生耕耘土地,這群藝術工作者用表演耕耘人心。這部劇的價值,不僅在于舞臺上的精彩呈現,更在于它用藝術的力量,將“亞夫精神”播種在每一位觀眾的心田。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