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日本陸軍廢除鎮臺制,正式建立師團制,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赫赫有名的日本師團開始正式組建。
這支脫胎于武士集團的近代化軍隊,既有著傳統日本武士道的瘋狂也有著近現代陸軍的嚴謹與高效。
然而這些軍國主力擴張的利刃,最終也倒在了擴張的路上,這也證明了軍國主義最終必定走向敗亡的命運。
今天我們就聊一下日本陸軍戰斗力最強悍的17支甲等師團,在二戰中最后的結局怎么樣。
第一部分:常備七師團(1888年首批成立)
1. 近衛師團(東京)
近衛師團顧名思義號稱是天皇禁衛軍,由1891年由薩摩藩親兵改編。
不過作為天皇御林軍近衛師團空有龐大的編制和裝備,但是基本就是用于守衛京都,僅僅在二戰中期參加過一次馬來亞戰役。
在馬來戰役中近衛師團表現差強人意,裝備最優但實戰經驗匱乏,步炮協同效率僅為第五師團的67%。
馬來戰役后近衛師團分為兩部,近衛第一師團回到東京最終投降,近衛第二師團則守在蘇門答臘最終投降盟軍。
2. 第1師團(東京)
第一師團其番號最靠前,是1888年首批成立的常備師團。
二戰期間第一師團歷經過九一八事變(1931)、瓜島戰役(1942),擅長登陸作戰,在瓜島夜襲曾創造1:3.8的交換比。
但在戰爭后期第一師團被派往萊特島作戰,由于缺乏補給和支援,最終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八百人撤出萊特島,基本建制消失。
3. 第2師團(仙臺)
第2師即仙臺師團,是日軍的王牌師團之一,于1888年東北鎮臺改編而來。
作為日軍王牌師團第2師團早先被部署在東北防備蘇聯軍隊,參加過諾門罕戰役(1939),也因此算是戰斗力非常強悍。
諾門罕戰役日軍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和武器裝備,竟然打出了比蘇軍更高的交換比可見其戰斗素養確實不錯。
不過在后期被調往東南亞參加菲律賓戰役,因此不熟悉熱帶叢林,非戰斗減員率達42%,三個步兵聯隊長全部在瓜島陣亡,最后在越南西貢向盟軍投降。
4. 第3師團(名古屋)
第3師團于1888年東海道鎮臺改編而來。
相比較前幾個師團,第3師團算是我軍的老對手了,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常德會戰等一系列大型會戰。
相比較其他師團,第三師團以機動力號稱,在武漢會戰期間日均突進58公里,也遭遇過中國人民軍隊的多次打擊,最終向中國第三戰區投降。
5. 第4師團(大阪)
第四師團由1888年畿內鎮臺改編
第四師團早年參加了侵略中國的戰爭,參加過淞滬、武漢會戰等(1938),在武漢會戰中還曾表現不錯。
后來南下第四師團參加了菲律賓防御戰,后勤能力突出但戰斗意志薄弱,被戲稱"商販師團",不過這支商販師團卻一直保存良好。
1945年第四師團在宿務島成建制投降,存活率高達74%。
6. 第5師團(廣島)
第5師團就是著名的板垣師團,曾參加過太原會戰、臨沂會炸、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中等多次大戰,曾在臺兒莊戰役和昆侖關大戰中被我軍重創。
后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5師團參加英帕爾戰役,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師團,九七式中戰車配備量達48輛。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南下損失慘重,最終在印尼塞蘭島向澳軍投降,師團長山田清一悲切腹自盡。
7. 第6師團(熊本)
九州鎮臺改編而來,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大會戰,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
熊本師團號稱白刃戰最強,然而人均戰犯,1945年布干維爾島向澳軍投降后有三十多名將校被處決,算是澳軍做的最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日俄戰爭后增設師團(1896-1905)
8. 第7師團(旭川)
1896年針對俄國專門組建,曾參與日俄戰爭和出兵西伯利亞等重大軍事行動。
但是其主力在哈勒欣河戰役中受到重大打擊,分軍一木支隊在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被殲滅,不得不在北海道重建。
重建后的第7師團基本沒有太大戰斗力了,于1945年在日本本土向盟軍投降。
9. 第8師團(弘前)
1896年在日本弘前組建,參加過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
后來該師團被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在豫湘桂大會戰和沖繩戰役中被中國軍隊和美軍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10. 第9師團(金澤)
1898年在北陸地區組建,曾參與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一直在第一線作戰,是日軍中比較聞名的強硬部隊。
這支部隊一直在大陸和中國軍隊作戰,直到1944年奉命調往臺灣并在第二年向美軍投降。
11. 第10師團(姬路)
該師團被日軍作為現代化師團的樣板,然而卻喜歡使用毒氣戰。
第10師團后來在中國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并在臺兒莊戰役時曾被中國守軍重創。
1945年該師團美軍的攻勢下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同年8月年在克拉克機場向美軍繳械投降。
12. 第11師團(善通寺)
1898年四國地區部隊組建完成,組建后一直作為日軍華中派遣軍的序列參加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其師團長中就有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多田駿等人。
后來在1945年被調回本土準備參與本土決戰,然而一直未參與實戰,直到1945年在香川縣解散。
13. 第12師團(久留米)
這支部隊運氣很好,早先被調入滿洲作為防備蘇聯的武裝力量因此一直沒有參與關內的抗日戰爭。
后來又被調入臺灣也沒有參與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上殘酷的奪島戰爭,一直在臺灣等到了1945年完整投降,存活率97%。
這支部隊也是日軍中唯一一個沒有真正和中、蘇、美三國進行大規模交戰的師團。
第三部分:一戰前后新增師團(1915-1925)
14. 第14師團(宇都宮)
1905年在關東平原組建,參加過保定、太原、蘭封等會戰,在中國戰場使用紅筒毒氣彈127次,是殘酷的劊子手。
最終1944年在帕勞島遭到美軍的重創,近乎全員覆滅,參與兵力選擇了投降。
15. 第16師團(京都)
1905年在近畿地區組建,先后參與徐州作戰、武漢作戰,也是南京大屠殺的兇手之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16師團參與進攻菲律賓之戰,在萊特島之戰中遭到美軍毀滅性打擊,只剩下600多人,算是全軍覆沒。
16. 第19師團(羅南)
該師團組建于朝鮮羅南,參加了九一八事變、入侵滿洲、占領長春、哈爾濱等地,此后一直駐防東北。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南下,在菲律賓呂宋島被絕對優勢的美軍所重創,1945年在碧瑤山區向美軍投降
17. 第20師團(龍山)
1915年由朝鮮駐屯軍在朝鮮龍山組建,曾參與山西掃蕩作戰,于1942年底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前線。
因為軍需后勤被美軍掐斷,最終大部分幾乎全部餓死在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只有幾百個還沒有餓死的骷髏投降。
結語:走向末路
這17支甲等師團代表著日本陸軍最強大的戰斗力,然而在長達數年的二戰中大部分都被屢次重創、消滅由重建,總傷亡達298萬人。
至1945年投降時,僅第4、第12師團保持完整建制,其余部隊存活率普遍低于15%,這也正代表著日本軍國主力最后的結局必然是覆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