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后人對他的評價
“生命就像燃燒的火焰,形體就像燃燒的燃料。燃料屈指可數,而火卻一直傳承下去,永遠沒有窮盡。”這是老子死后,莊子為他撰寫的寓意深邃的名言。老子辭世已逾兩千年,然而他的學說卻通過莊子以及歷代道家學者的傳承,對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這些思想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以新的形式與文化融合,持續不斷地流傳,永無休止。
老莊學說中蘊含著超越常規思維的智慧,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它曾盛極一時。漢初的統治者甚至采納了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理念,用以管理經過連年戰亂后亟需恢復的國家。然而,從道家哲學到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道教的成立,中間還隔著數百年的時間跨度。
在這一歷史時期,由于《道德經》的影響力,老子在民間已經享有極高的聲望。因此,當張道陵創立道教時,他將老子尊為祖師,并將《道德經》的五千言奉為教義經典。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稱為“太上老君”,亦稱“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太上混元皇帝”,其中最常使用的尊稱便是“太上老君”。
在晉代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中,太上老君的形象十分威嚴:他身高九尺,身著黃色長袍,擁有鳥喙般的嘴和高聳的鼻子,眉毛長達五寸,耳朵長達七寸,額頭上刻有三條皺紋,腳底印有八卦的圖案;以神龜為座,居住在金碧輝煌的樓閣之中,白銀鋪就的臺階,身披五色云霞為衣,頭戴重疊的冠冕,腰間懸掛著鋒利的佩劍;左右有黃童一百二十人侍奉,左側有十二青龍護衛,右側有三十六白虎守護,前方有二十四朱雀開道,后方有七十二玄武跟隨;前有十二窮奇開路,后有三十六辟邪護航,頭頂雷電交加;威風凜凜,完全是一副道教神祇首領的威儀。
據道經記載:在上古三皇時期,老子化身為萬法天師,中三皇時期為盤古,伏羲時期為郁華子,女媧時期為郁密子,神農時期為九靈老子,黃帝時期為廣成子,顓頊時期為赤精子,帝嚳時期為祿圖子,堯帝時期為務成子,舜帝時期為尹壽子,大禹時期為真行子,商湯時期為錫則子,周文王時期為文邑先生等等。老子離開函谷關后,飛升至昆侖神山。在秦朝,他再次出現,向安期生傳授道法,后者亦成為著名的神仙。
自漢代至唐代,老子化身的故事流傳不息。對老子的崇拜在唐代達到了頂峰。在唐代初期,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依然強大,非名門出身者很難在社會上獲得重視。為了提升皇室的門第,皇帝將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視為祖先,并尊老子為其始祖,自稱為老君的后裔,號稱“神仙苗裔”,并奉老子為“玄元皇帝”。道教因此成為唐朝的國教,在整個唐朝時期盛極一時。
據《舊唐書》記載:李淵起兵之初,在霍山與強敵對峙,難以取勝。李淵心急如焚之際,帥帳中突然出現一位自稱“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見“唐皇”李淵,并向他透露了進攻路線,唐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事后,李淵宣稱霍山神是太上老君所派,并宣稱“唐公當受天命”、“唐公必得天下”。
李淵登基成為唐高祖后,對道教推崇備至,將其地位置于儒、釋之上。唐太宗更是規定道士的地位高于僧人。道教在唐朝時期屢次受到皇家的推崇,風光無限。
老子不僅在統治階級中受到推崇,在民間也廣受敬仰。除了在各地道觀享受香火祭祀外,老子的形象還頻繁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白發皓首,仙風道骨,更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
全國許多地方都供奉著老君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尊位于東南名城——福建泉州郊外的清源山上,人稱“老君巖”。這尊雕像是北宋時期的作品,以整塊巖石雕刻而成,高51米。老子席地而坐,左手撫膝,右手憑幾,目光平視,雙耳垂肩,面帶微笑,衣褶清晰,生動逼真地展現了老子慈祥、安樂、睿智的神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