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隨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紅軍為了能保存實力,積蓄有生力量,于是中共中央決定:避免與國民黨部隊產生正面沖突,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然而蔣介石沒有放過這么好的機會,他想一舉殲滅紅軍,于是他在我軍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三道封鎖線。
1934年10月,8.6萬人的工農紅軍從瑞金出發前往湘西,開始了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征程。中共紅軍原計劃途徑廣西,與湖南的紅二、紅六軍會合后,重新建立革命根據點。然而蔣介石設置的三道封鎖線,給我軍造成巨大的損失。為了能突破這三道封鎖線,我軍戰士冒著生命的危險,砥礪前行,以巨大的代價成功突破封鎖線。
紅軍會師的場面
1934年11月,中共紅軍成功到達湘江地區。蔣介石為了他的統一大業,親自坐鎮南昌,并投入30萬的兵力,以廣西的興安、界首、全州、黃沙河四個為節點,修建第四條封鎖線,因此紅軍長征中最為慘烈的戰役即將爆發。
在即將而來的戰役中,8.6萬人的紅軍部隊,以5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換來了突破蔣介石的四道防線,為我軍大部隊的轉移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因此有了這樣一種說法: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由此可見戰爭的慘烈情況非比尋常。
紅軍戰士血戰湘江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紅軍長征中最為慘烈的戰役,5萬紅軍戰士血灑湘江,背后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
蔣介石圍剿,紅軍長征
時間來到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在德國參將漢斯·馮·塞克特的陪同下,發動了第五次“圍剿”計劃。為了能殲滅中共紅軍的勢力,進而統一全國的夢想,蔣介石緊急調遣100多萬的國民黨部隊,兵分三路向中央蘇區發動進攻。他們采取堡壘式的戰略向前推進,極大地壓縮了我軍的生存空間,戰爭一觸即發。
由于受到李德、博古以及“左”傾思想的影響,在蔣介石的大圍剿之下,中共紅軍損失慘重,為了能保留革命的火種,中共中央放棄了中央蘇區,實行轉移,被迫開始了時間長達1年之久的二萬五千里征程。
紅軍長征翻越雪山
紅軍長征開始后,在短暫的一個月時間內,我軍先后突破了蔣介石設置的三道防線。為此蔣介石大罵國民黨將領廢物,在人數差距如此巨大之下,還讓紅軍突圍出去,于是他親自部署了第四道封鎖線。
蔣介石命何建為總司令,負責此次的圍剿行動,為了能以防萬一,特意安排白崇禧作為后續支援部隊,在湘江河岸設置重兵把守,修建一條固若金湯的防線,爭取將中共紅軍完全消滅。
蔣介石親自閱兵
1934年11月25日,工農紅軍到達湘江區域附近,并接到了中共中央下達的指令:渡江而行。然而讓中共紅軍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早已在湘江附近設下了一個口袋,就等我軍進入。估計是上天覺得紅軍命不于此,白崇禧不愿與紅軍主力部隊產生正面沖突,削弱自己的實力,同時也防止中央軍入駐自己的地盤。
白崇禧以兵力不足為借口,并沒有按照蔣介石之前的部署進行安排,而是將駐扎在湘江河岸的主力部隊撤走,使得湘江的第四道防線出現一個缺口,因此給中共紅軍留下了一絲生機。
然而對于這樣的好事,李德、博古卻沒有抓住渡江好的時機,由于命令下達的時間太晚,導致工農紅軍錯失了良機,再加上行軍過程中物資較多,使得紅軍的征程變得舉步艱難。就在這時,蔣介石下達了指令,命令國民黨部隊開始慢慢合攏,進一步縮小紅軍的生存空間。
紅軍長征
1934年11月26日,由于紅軍指揮出現錯誤,導致我軍在搶渡湘江時,放棄了毛澤東提出的游擊戰術,被迫改用并不熟練的陣地戰。工農紅軍為了爭取寶貴的時間,阻截國民黨的追擊,掩護大部隊成功渡過湘江,一場人數有著巨大差異的戰爭打響了。
紅軍戰士血戰湘江
工農紅軍分別在新圩、光華鋪、腳山鋪三處實施阻擊戰,延緩敵軍進攻的步伐。而紅三軍負責在新圩設防,為了能給大部隊爭取時間,紅三軍第五師的戰士們連夜趕路,于11月26日到達指定位置,一場壯烈而又悲慘的戰役即將打響。
由于時間非常倉促,第五師的戰士們只能簡單地修建了防御陣地,為了能完成組織下達的任務,第五師的所有官兵駐扎在新圩陣地。面對敵我雙方人數上的差異,第五師的戰士們毫不畏懼,英勇作戰,他們不怕犧牲的精神不但鼓舞我軍士氣,而且還深深震撼了敵軍。
紅軍戰士浴血奮戰
紅軍戰士以生命作為代價,為主力部隊搶奪湘江爭取了大量時間。在這場狙擊戰役中,由于彈藥緊缺,第五師的戰士與敵人展開了貼身肉搏戰,做到了陣地在人在。然而在敵軍人數是我軍10多倍的情況下,英勇的第五師戰士們全體壯烈犧牲,1000多條鮮活的生命為革命的征程付出了一切。
就在新圩戰役打響的時候,光華鋪狙擊戰也在緊張地執行著。紅三軍第四師負責搭建界首渡口的橋梁,于是在11月28日,第四師的戰士們為了能保持渡口的暢通,并掩護大部隊成功渡江,與緊隨其后的敵人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
在光華鋪狙擊戰中,第四師的戰士們頑強拼搏,用生命延續了渡江的時間,一個戰士倒下就會有無數的戰士站起來。在這場戰役中,1000多名犧牲的戰士用鮮血染紅了整片戰場,順利完成了狙擊敵人的任務,為我軍的轉移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紅軍戰士阻擊敵人的進攻
紅一軍負責在腳山鋪實行狙擊任務,在11月27號晚上,紅一軍的戰士們提前來到了湘江渡口,并建立了防御工事,與國民黨部隊的湘軍展開了爭奪渡口的較量。在這場你來我往的戰役中,敵我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同樣也是極其慘烈的一場爭奪戰。
我軍戰士與敵軍連續戰斗了三天三夜,雙方犧牲的士兵流淌出的鮮血染紅了整個渡口,就連湘江澎湃的江水也未能幸免。
紅軍戰士為了革命事業的勝利,他們以血肉之軀搭起了一座通往彼岸的橋梁,數萬戰士的英魂點燃了革命的希望。
紅軍渡湘江的場景
雖然工農紅軍成功奪得了湘江渡口,但是國民黨的部隊還是咬著不放,于是一場掩護戰役就此打響。為了攔截國民黨部隊的追擊,掩護主力部隊成功渡過湘江,紅五軍第34師主動擔負殿后的任務。
紅軍戰士頑強拼搏的場景
34師的全體戰士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持久戰。我軍戰士打退了敵人一波接著一波的進攻,但是在敵人強力炮火的加持下,34師也是損失慘重,但是他們依然堅持與敵人血戰7天7夜,他們流淌的鮮血將整片天空和湘江江水都染紅了,這樣慘烈的戰役,以34師全體600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而告終,僅存的三名紅軍戰士,為了不當俘虜,以跳崖的方式成功獲救,他們是34師唯一的希望。
對于34師英勇無畏的表現,中共中央賜予他們“絕命后衛師”的稱號,他們不但成功完成了組織下達的任務,而且還彰顯了工農紅軍不怕犧牲、勇往無前的精神。他們為中國革命付出的努力與鮮血,后人將牢記于心。
血戰湘江
在湘江戰役結束之后,工農紅軍的隊伍人數由原來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5萬多革命戰士永遠地留在了那里。他們以生命作為代價,成功粉碎了蔣介石的囚籠陰謀。為我軍未來的發展,保留了革命的火種。
遵義會議奠定毛主席領導地位
1935年1月,工農紅軍突破了蔣介石的包圍圈,絕命危機終于解除。于是在1月7日,中共紅軍到達遵義,以湘江的慘烈戰役開始了總結。1月15日,中共紅軍在遵義召開了至關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奠定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
在遵義會議中,中共中央指出了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和戰術上的重大錯誤決定,剝奪了他們的軍事指揮權,從而使得中國軍隊的指揮權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手中,同時也確立了毛澤東的指導思想,因此這次會議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遵義會議召開
湘江戰役猶如一根火柴,點燃了全體紅軍戰士心中的怒火。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領導下,中國的革命事業終于步入正軌,并一步步壯大起來。工農紅軍在湘江慘烈勝利之后,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由僅剩的三萬多人發展到百萬雄師,從而印證了一個道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領導的革命隊伍,一路披荊斬棘,不但在抗日戰爭中拯救了受難的勞苦大眾,而且在解放戰爭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無數革命戰士,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希望。
革命勝利戰士歡心的場面
工農紅軍戰士憑借鋼鐵般的意志,鑄就了中國男兒本色,為革命的征程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正是由于湘江戰役的慘痛教訓,讓我黨重新打造了一支浴火重生的隊伍,使得中共紅軍認識到只有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才能帶領人民取得勝利,也只有中國人才能創造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