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俄兩國在多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文化藝術交流成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齊齊哈爾大學憑借自身獨特的地緣優勢與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探索中俄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新模式,成果豐碩。
齊齊哈爾大學始建于1952年,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唯一的省屬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自1993年起便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目前已為27個國家及地區培養了3000余名國際學生,其中俄羅斯籍學生約2600人,在校來華留學生中87% 來自俄羅斯。學校與俄羅斯40余所院校和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于2009年獲批教育部“中俄大學生藝術交流基地”,成功舉辦十一屆“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積累了豐富的交流合作經驗。
齊齊哈爾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趙璐璐,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后、教育部中俄大學生藝術交流基地負責人、中俄藝術節品牌創建與運行機制研究智庫專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為貫穿,凝練團隊發展建設特色優勢方向,形成了文化藝術“研究-育人-實踐-認同-傳播”五維一體的優質循環機制。
在文化藝術交流模式創新上,學院從多個維度發力。以學理研習筑牢認知根基,整合高校與科研資源,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依托中俄藝術節品牌創建與運行機制研究中心,系統梳理中俄藝術史論、非遺傳承等學理脈絡,為中俄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同時,以研促教,通過多樣化的研習活動與特色課程,讓青年在理論積淀中理解兩國文化藝術的精神內核,促進中俄藝術的比較互鑒,夯實學術交流基礎。
生態體驗是該校人文交流一大特色。以“云游生態鶴城,體驗濕地之美”等主題,成功獲批教育部“漢語橋”3項線上、線下團組交流項目,俄羅斯學生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領略中國自然生態、城市風貌等。打造“非遺+文旅”項目,獲批《傳統活化·智創未來暑期夏令營》《“感知中國”——感知非遺文化,傳承千年匠心》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組織中俄青年深入田野采風、參與傳統工藝工坊與即興創作,在生態考察與非遺傳承人交流中,將符號化認知升維為立體情感共鳴,培育多元文化包容力。
協同育人拓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平臺。優化校地融合、校校融合、校產融合,與中俄政府、學校、院團共建中俄青少年交流成長基地、中外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國情教育示范基地,組織研學、藝術工作坊等校內外活動100余場。鼓勵青年參與文創研發、跨境策展等實戰項目,通過“學—訓—產”閉環培養,提升跨文化溝通與產業素養,儲備復合型人才,形成“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的良性循環。
以多媒介手段傳播推動中俄文化交流互鑒。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際,學院與媒體合作推出文化藝術視頻。中俄學生還通過征文比賽、誦讀大賽、短視頻錄制、微電影拍攝、分享會等形式促進中俄文化藝術交流。相關作品在各大媒體報道,提升了學校文化藝術交流的影響力。
此外,齊齊哈爾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已舉辦十一屆“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并入選2024年度教育部“中俄文化年”重要活動,通過中國園林、陶藝、茶藝、剪紙、俄羅斯民間工藝美術、俄羅斯民間傳統舞蹈、中俄美食品鑒、中俄服飾、中俄藝術展演等藝術鑒賞與體驗活動,為中俄學生搭建了深入交流的平臺。
齊齊哈爾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通過學理研習筑牢認知根基、生態體驗激活情感聯結、協同育人拓展實踐空間、多媒介傳播放大品牌聲量、特色活動凝聚交流共識,這一多維賦能的實踐路徑探索,將文化藝術交流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承的情感紐帶,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注入持久的青春動能與人文溫度,讓特色品牌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名片,在向北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書寫產教融合賦能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