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一幕,真的讓人感慨萬千!珠海航展上,殲-10還只是角落里不起眼的新面孔,甚至有人拿著拖把給它做簡單清潔,那時候誰能想到,它有一天會成為國際軍貿(mào)市場的明星?
如今,它的出口型號殲-10CE在巴基斯坦大放異彩,甚至讓印度高價購買的“陣風(fēng)”戰(zhàn)機黯然失色。這背后,是中國航空工業(yè)從篳路藍縷到揚眉吐氣的真實寫照
殲-10的誕生并不容易。上世紀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yè)基礎(chǔ)薄弱,研制三代機幾乎是天方夜譚。總師宋文驄帶領(lǐng)團隊,在連計算機都稀缺的環(huán)境下,硬是靠手繪圖紙和反復(fù)計算,一點點啃下這塊硬骨頭。首飛那天,宋文驄激動得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的日子
那時候,沒人能保證它能成功,甚至有人嘲笑這個項目是“五分錢想上長城,車票都買不起”
有人說,殲-10的成功是“憋著一口氣”的結(jié)果。確實,從被忽視到被認可,它走了一條艱難的路。但更關(guān)鍵的是,它背后站著無數(shù)像宋文驄這樣的科研人員,他們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卻在關(guān)鍵時刻托起了中國航空的脊梁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幾十年技術(shù)積累和人才培育的結(jié)果。如今,它的身價確實該漲了,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為它付出青春的研究者們,值得更多的尊重和回報
小編建議以后把賣價提高點兒,獎勵參與研制的核心軍工科技人員,大家覺得怎么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