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壇上一位傳奇式人物,自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便擔任李宗仁、白崇禧的機要秘書,成為新桂系重要干將、高級幕僚,新中國成立后,他寄居海外。
1965年7月,當他陪同李宗仁夫婦從海外歸來時,毛主席見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交談過后,毛主席更毫不吝嗇地稱贊他:“博覽群書,學問深啊!”
之后,他以強烈的愛國熱忱投身祖國統一大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88年官至副國級。
此一人,便是獲中央高度評價,并被稱譽為久經考驗的、有重要歷史貢獻的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一面旗幟的程思遠。
1908年,程思遠出生于廣西賓陽縣一貧苦農家。父親最初為他取名“思安”,而當他逐漸長大,在學堂讀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便自作主張將名字改為了“思遠”,寓意立大志,思長遠。
1926年,18歲的程思遠投考李宗仁部隊的文書,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從此跳出農門,踏足廣西軍界,并于同年隨軍誓師北伐。
1928年,蔣桂馮閻四派聯合,打下北京天津,北伐大功告成。由此,桂系軍事勢力大膨脹,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部隊“鳥槍換炮”,又一個軍擴大到十幾個軍,由幾萬人擴大到近20萬人,由兩廣、兩湖打到山海關,聲勢為四派中最盛,為世人矚目。
處在擴張時期的新桂系尤其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提拔,1930年,聰明好學的程思遠做了李宗仁的機要秘書,1934年又獲新桂系派遣到意大利羅馬大學留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已經從一個鄉村放牛娃成長為留洋博士生,順利拿下羅馬大學政治系博士學位的程思遠匆忙歸國,進入國民黨軍政界工作。
1938年初,白崇禧擔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成立副參謀長辦公室,程思遠任秘書。
在李、白身邊任事,長官口授函電,程思遠總是一揮而就,不需重寫,因此頗得李、白重用,成為新桂系重要干將。
也是這一年,程思遠親歷了最能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輝煌業績的臺兒莊戰役。
臺兒莊戰役前夕,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臨行前,他特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到其寓所商議作戰計劃。
臺兒莊戰役打響后,八路軍、新四軍在津浦線南段積極作戰,牽制日軍,使大部日軍膠著在華北戰場,不能抽調過多兵力去臺兒莊參戰,有力配合了李宗仁正面戰場。
另外,戰役期間,我黨地下工作人員,還為李宗仁提供了日軍最精銳機械化裝備師團的重要軍情情報,才使李宗仁得以部署,及時摧毀日軍機械化裝備。
1938年4月15日,歷時一個月激戰,臺兒莊戰役大捷,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第一次重大輝煌戰果。
此后,臺兒莊大捷后的休整時期,李宗仁到武漢東湖治牙疾,這時,周恩來也在東湖,特在寓所設便宴招待了李宗仁。兩人在此次會晤中后達成一致意見,在第五戰區成立一個抗戰工作委員會。
自此以后,第五戰區內的抗日革命力量得到很大發展,一致對外,團結抗敵的氣氛日漸濃烈。
這些,都是程思遠所親歷的,數年后講述起來,他都記憶猶新。
臺兒莊戰役后,白崇禧擔任桂林行營主任,程思遠跟隨白崇禧到桂林,先后任第五路軍總政訓處長、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主任。
再后來,程思遠不僅受新桂系器重,更受蔣介石幾次親自接見和青睞,曾被選為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以及國民黨政府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在政壇上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這期間,他也曾幻想在那個時代建立起諸如法律、平等、公正等等一系列理想社會的秩序。然而,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了。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撕毀和平協議,重起戰火。程思遠捭闔縱橫于蔣介石、李宗仁之間,參與籌劃了逼蔣下野,由李宗仁任國民黨代總統,并與共產黨和談,不過因受蔣介石牽制,再加上白崇禧執迷不醒,和談最終泡湯。
李宗仁遠走美國,白崇禧逃往臺灣,而在李、白身邊工作日久的程思遠也于1949年移居香港。
在香港期間,為謀生,程思遠開過養雞場,靠寫時政評論賺過稿費,也與普通人一起擠公車。對此他并無怨言,也未曾因生活水平下降而郁郁寡歡,反而是保持幾十年行伍生涯中培養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都要運動游泳,下午寫作,日日如此,從未間斷。
另一邊,流亡海外的李宗仁曾對西方記者感慨:“我由于自己的失敗而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正在誕生。”
正因如此,中央注意到李宗仁思想的轉變,遂開始推動他回國的計劃。
而曾在李宗仁手下工作多年、深得李宗仁信任、聯系頻繁的程思遠,成為這個計劃的關鍵人物。在他的陪同下,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歸祖國。
毛主席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他們,留下了那張珍貴的照片。
在新中國,程思遠重新走上了政壇,先后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官至副國級。
任上,他最喜親力親為,中央領導人中他素以身邊工作人員少著稱,秘書警衛都不要,隨著年紀增大,來往文件多,再加上夫人因病臥床,他才接受中央安排,要了警衛員和秘書。
年屆九十,他都一直在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奔走。
值得一提的是,程思遠和原配妻子蔣秀華的長女程月如,是著名的“亞洲影后”林黛。
林黛憑沈從文小說《邊城》改編的故事片《翠翠》踏足香港演藝界,以后片約不斷,更先后于1957年、1958年、1961年、1962年蟬聯四屆“亞洲影后”。
1964年,程思遠為李宗仁歸國事宜奔波,同周恩來總理會見時,總理還特意托程思遠轉告林黛:“祖國的文藝事業,需要更多的人才,若她愿意,可以回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祖國的電影事業貢獻力量。”
只可惜,總理的這番關懷還未轉到香港,1964年7月17日,林黛就服毒自殺,離開了人世時年僅30歲。
程思遠后來談及女兒,深知女兒的死與她的個性和她在影壇的地位有關,她太孤獨壓抑,太在乎榮譽和地位了,社會上中傷她的流言蜚語也令她精神難以承受。
最后,程思遠除了深深的自責、痛惜和遺憾,已無計拯救女兒的生命,只能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痛悼長女。
2005年,程思遠以97歲高齡離開人世,自此走完政海傳奇一生。
素材來源:
[1]吳志菲.百折不“惱”的程思遠[J].文史博覽,2005,(17):37-41.
[2]文庠.如月中天爍然一閃——程思遠先生談女兒林黛[J].鐘山風雨,2007,(01):25-26.
[3]黃會南.愛國民主人士的旗幟——程思遠[J].文史春秋,2016,(05):48-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