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老舊小區普遍面臨停車難的問題。 由于車位嚴重不足,有限的公共空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車輛無處停放,導致不少車主無奈將車停放在消防通道上,使得消防通道經常被堵塞,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棗子巷15號大門
棗子巷15號是一個建成超40多年的老舊小區,小區建筑經歷數次翻修,目前最老的樓棟達43年時間,最新的也超過了20年時間。水管老化、排水不暢、私拉亂接電線、路面坑洼、停車困難、消防通道堵塞等問題困擾著小區居民。
日前,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該小區改造方案正式確定,將于今年9月份啟動改造,將通過統籌特色街區、游園綠地、口袋公園等多維度資源,推動棗子巷15號院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從而實現片區空間結構的優化。
停車見縫插針
消防通道形同虛設
4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走進了這個位于棗子巷的小區,一門之隔卻形如兩個世界。大門之外的棗子巷,早已因特色街區的打造而一躍成為網紅街區,每日都有不少人前來打卡留念。大門之內,見縫插針式停放的車輛、破損的路面、盤根錯節的老樹、斑駁的樓棟外墻,無不訴說著這個小區的年代久遠。
據成都市金牛區棗子巷社區黨委書記陳世蓉介紹,棗子巷15號修建于1982年,屬于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的房改房,院內共有13棟房屋,41個單元,524戶居民。
“因該院落修建時間較早,它也跟其他老舊小區一樣,存在著很多‘老年病’。”陳世蓉說,院內存在路面凹凸不平、違章搭建、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樹木雜亂、無健身器材、院內老齡化嚴重等問題。
其實作為小區居民來看,停車難是最大的問題。居民賴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近幾年小區停車需求越來越旺盛,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車,但小區目前也只能停下200余臺車,按照一戶一車算,還有不小的缺口。因此,小區見縫插針形成的停車位并不合理,車輛進出并不順暢。“許多居民都跟我一樣,將車鑰匙留在門衛,需要挪車就幫著挪了。”
紅星新聞記者在小區內看到,甚至在不少綠化帶內也停放著車輛,現場預留的通道,僅可滿足一臺車通行,空間相當有限。
▲棗子巷15號小區內狹窄的通道
“作為單位代管小區,我們已經盡量在協調停車難題,但與此同時,消防通道堵塞引發的安全隱患更令我們擔憂。”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后勤保障中心主任張澎說,小區內不少道路因停車占用了半邊,剩余部分并不能滿足消防車通行需求。加上違規搭建等,消防通道形同虛設,一旦發生危險,后果不堪設想。
同時,小區的水管老化嚴重,為了不影響正常供水,日常只敢對大的漏水點進行修補。“小的滲漏都不敢開挖,擔心一不小心水管斷裂。”張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小區老化的除了水管,排水也已堵塞,停車棚用的還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老磚墻,“更新改造已迫在眉睫。”
政企共同出資
預計今年7月份啟動改造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棗子巷15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完成居民意愿征集、方案設計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概算編制及評審等工作。
通過設計方案不難看出,此次改造的重點一方面是對院內空間形態的重新塑造,將移栽、拆除院內原有的綠化,結合整個院落形態,種植更加具有觀賞效果的綠化。同時,科學合理地規劃停車位,進一步增加停車空間。
另一方面,針對自來水管、雨水水管、電力電線等基礎設備,也將進行系統改造,以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整個院子還將結合棗子巷片區文化,在院內植入歷史文化、地質勘探、社區治理等方面元素,打造更有辨識度,與棗子巷特色街區相呼應的小區。
▲棗子巷15號小區內雜亂的電線
陳世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老舊院落加裝電梯政策實施以來,該院落陸續安裝電梯29部,是社區加裝電梯示范院落。此次改造,也是將該院落作為社區老舊院落示范院進行打造。
“此次改造的資金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企業重點負責消防、弱電、文化墻等部分費用,涉及小區環境、給排水等方面的資金由政府出資。”陳世蓉說,根據目前推進情況,預計今年9月份將正式啟動改造。
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實習生 趙悅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