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大暑
每年公歷7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節氣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由此往后,天氣便要慢慢向秋天過渡。
夏日消暑,怎少得了水果?面對令人垂涎的水果,歷代畫家品嘗之余還不忘創作一番,使吃水果變成一件風雅之事。
| 西 瓜 |
西瓜為夏季之水果,果肉艷紅,瓤沙汁甜,清涼爽口,是人們消暑解渴的佳品。故醫家有詩曰:“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勝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瓊漿遜此公。”
《瓜》宋 佚名《宋人集繪冊:草蟲瓜實》
關于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西瓜并非源于中國,而是產自于非洲,于西域傳來,故名西瓜;另一種說法源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相傳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被發現,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元 錢選 《蔬果圖》
為了表明它是西瓜,畫家還有意挑選了一個開口的西瓜進行描繪,里面的紅瓤黑子清清楚楚,畫家對于西瓜的喜愛躍然紙上。
西瓜在元代又稱“寒瓜”。元代詩人方夔的《食西瓜》一首:“恨無纖手削駝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縷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詩中“縷縷”和“痕痕”兩句描寫了人們吃紅瓤西瓜時的情景;“牙生水”和“骨有風”兩句,更把酷暑吃西瓜時那種快感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了。
清 丁輔之 西瓜
齊白石 西瓜蟈蟈
高劍父 1944年作 西瓜
陳大羽 1977年作 西瓜
陳大羽 庚申(1980)年作 西瓜可啖
唐云 1990年作 西瓜
朱紀瞻 西瓜百合
周煉霞 西瓜
周昌榖 西瓜梨
張大壯 西瓜 立軸
|荔 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想必是古代最常被文人惦記的水果了。蘇軾在其詩作《食荔枝》中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荔枝,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狀,味香美,但不耐儲藏。最早關于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割去枝丫之意。原來,古人已認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
宋 佚名《離支伯趙圖》
對此,明代李時珍也認可。《本草綱目·果三·荔枝》〔釋名〕:“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丁輔之 荔枝圖
齊白石 荔枝小雞
齊白石 荔枝
李苦禪1960年作 荔枝
趙少昂 荔枝
婁師白 荔枝圖
許麟廬 荔枝
胡絜青 荔枝鴿子
|枇 杷|
枇杷,初夏較為常見的水果,因果實形似琵琶而得名。又因其成熟后顏色澄黃,也有人稱它為“黃金丸”或“小金錘”。明代沈周的詩“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漬漬。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錫漿沁齒寒”就是描寫的枇杷。
枇杷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
宋代 吳炳《枇杷山鳥圖》
因其色澤金黃,枇杷頗受皇家青睞,宋代宮廷畫家時常以枇杷入畫。
南宋 吳炳 《枇杷繡羽圖》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宋 趙佶《枇杷山鳥圖》
吳昌碩 枇杷(局部)
吳昌碩 枇杷
齊白石 枇杷
齊白石 枇杷草蟲
齊白石 枇杷蜻蜓
齊白石 枇杷
齊白石 枇杷螳螂
王雪濤 枇杷
王雪濤 枇杷
張大拙 枇杷
|桃 子|
桃是一種果實作為水果的落葉小喬木,花可以觀賞,果實多汁,果肉有白色和黃色的。桃有多種品種,一般果皮有毛,“油桃”的果皮光滑;“蟠桃”果實是扁盤狀;“碧桃”是觀賞花用桃樹,有多種形式的花瓣。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
宋末元初 錢選 《桃枝松鼠圖》(臺北故官博物院藏)
作為盛夏最為常見的水果,古代畫家經常以桃入畫,更通過一只只饞嘴偷食的小動物表達了自己對于桃子的喜愛。
趙之謙 壽桃
吳昌碩 壽桃
齊白石 1951年作 壽桃
齊白石 1947年作 大壽
齊白石 長壽三千年
劉文西 壽桃
張大拙 三鮮
王個簃 壽桃
婁師白 壽桃
|葡 萄|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樹樹種之一,有圓如珠者,有長似馬乳者,有無核者,味長汁多,除煩解渴。
宋人不但將葡萄當食用的時鮮水果,還用來釀酒。蘇頌《本草圖經》說:“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釀酒。”
南宋 林椿《葡萄草蟲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詩人吳偉業曾作《葡萄》一詩詠頌:“百斛明珠富,清陰翠幕張。曉懸愁欲墜,露摘愛先嘗。色映金盤果,香流玉碗漿。不勞蔥嶺使,常得進君王。”
丁輔之 星編珠聚
清 丁輔之 葡萄
齊白石 葡萄蝗蟲圖
王雪濤 葡萄蜜蜂圖
潘天壽 葡萄
黃幻吾 葡萄
|桑 葚|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又名桑果、桑實、桑棗、桑子等。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詩經·衛風·氓》)這是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桑葚形象;因早期人們遍植桑樹、梓樹,故“桑梓”又成了家鄉的代名詞,《孟子》中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理想。
《桑果山鳥圖》宋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樂府中有“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這樣叫人浮想的美麗詩句;宋詞里有“采桑子”這樣讓人聯翩的浪漫詞牌。
齊白石 桑葚
王雪濤 桑葚畫眉
齊良遲 桑葚畫眉
|櫻 桃|
櫻桃成熟時顏色鮮紅,玲瓏剔透,味美形嬌,營養豐富。醫學中對櫻桃的藥用價值廣有記載:“櫻桃味甘、平澀,能調中益氣,多食可美顏,美志性”。
歷代文人墨客詠櫻桃篇章眾多,倍加禮贊。“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唐宋詩人還用“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來形容女子的風姿。
南宋 佚名《櫻桃黃鸝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齊白石《櫻桃圖》
陸儼少 1987年作 紅了櫻桃 綠了芭蕉
許麟廬 2003年作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黃幻吾 櫻桃芭蕉
亞明 紅了櫻桃
唐云 櫻桃小雞
胡絜青 櫻桃
豐子愷 櫻桃芭蕉
|山 楂|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紅。核質硬,果肉薄,味微酸澀,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藥。
山楂在宋人生活中很是常見,陸游有《出游》詩寫道:“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驢來憩野人家。山童負擔賣紅果,村女緣籬采碧花。”
南宋 佚名 《紅果綠鵯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張世簡 庚申(1980年)作 山楂小鳥
張立辰 山里紅
許麟廬 山里紅時菊花香
唐云 紅果小鳥
黃幻吾 紅果小鳥圖
江寒汀 庚子1960年作 翠鳥紅果
王雪濤 壬午(1942)年作 松鼠紅果
|石 榴|
石榴果實如一顆顆紅色的寶石,果粒酸甜可口多汁。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以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間婚嫁之時,常于新房案頭或他處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贈祝吉者。
石榴也是宋人常見的水果,楊萬里有《石榴》詩詠道:“霧縠作房珠作骨,水精為醴玉為漿。”因石榴多籽,也常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征出現在畫作中。
南宋 佚名《榴枝黃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 石榴
齊白石 1944年作 八哥石榴
齊白石 石榴蜻蜓
婁師白 石榴
劉海粟 石榴
許麟廬 2003年作 石榴雙棲
許麟廬 石榴 鏡心
|蘋 果|
蘋果皮薄肉厚、酸甜爽口,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紅蘋果。
蘋果是從外國傳入的水果品種,不過傳入的時間非常早,宋代時期人們已經吃上蘋果。南宋林椿《果熟來禽圖》 畫的是林檎果,亦即蘋果。
林椿《果熟來禽圖》
林椿《果熟來禽圖》局部
喻繼高 蘋果雙綬圖
齊白石 蘋果
齊白石 1947年作 荔枝蘋果
齊良己 蘋果草蟲
俞致貞 蘋果山鵲
|柑 橘|
中國是柑橘的重要原產地之一,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期栽培、選擇,柑橘成了人類的珍貴果品。
果實通常為扁圓形至近圓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顏色有淡黃色,朱紅色或深紅色;瓢囊7-14瓣,柔嫩或頗韌,汁多味或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異氣味。
佚名 綠橘圖
柑橘品種豐富,宋人韓彥直著有《橘錄》,將柑橘分為柑、橘、橙三大類,每類下面又各有若干品種:“橘出溫郡,最多種。柑乃其別種,柑自別為八種;橘又自別為十四種;橙子之屬類橘者,又自別為五種。合二十有七種。”其中,“乳柑推第一”,乳柑中又“推泥山為最”。
宋代 佚名 《香實垂金圖》 (臺北故官博物院藏)
陳之佛 柑熟來禽
齊白石 黃柑
黃幻吾 紅橘雙禽圖
怎么樣,看完這些國畫中的水果有沒有垂涎欲滴?夏日炎炎,吃些水果,消暑解饞,畫些水果,怡情養性,何樂而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