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國眾將領從揚州出發,開始北伐,當時的太平天國已經取得了初步勝利,占領今天的南京,建立自己的“天國”。
當然,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群情激憤,但實際上政權并不穩固,周邊清軍數量在增加。而且天國內部也出現爭權奪利的苗頭。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決定北伐。當時太平天國有一個何去何從的問題,一個是把南京打下來了拿南京作為一個大本營,要么略作休整繼續打。
比如楊秀清,據說當年他想打河南。洪秀全也是這個意思,但是也沒有徹底拿定主意。
李秀成被俘后寫過《自白》。按照李秀成的回憶說,當時有一個湖南籍的老水手稟告說:楊秀清向北進就是伐河南。河南地區黃河水小,而且當地缺糧,如果被敵人圍困援軍很難解救,如今您既然得了江南。有長江之險要,而且有船只成千上萬,干嘛往河南去呀?說南京是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婦兒有盈余,應該在這定都,干嘛偏偏往河南跑?河南是中原之地,也有立國基礎。但是,不如江南好請東王三思。
應該點中了楊秀清的痛處。當時太平天國廣西起義一路殺到南京,確實有一些青壯年,這堪稱叫軍隊里的精銳和骨干。但是,拖家帶口,太平天國是分男營、女營就是不能在一塊兒呆。
這在特殊狀況下,因為打仗兒女情長,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沒有老弱病殘這這么多人,不從事農業生產,當然要一日三餐吶,怎么辦?首先是吃飯補給的問題,當時中國就靠水路,如果當地物產不豐富,水運不發達,那補給的難度確實就很大了,甚至就沒法克服,河南其實就是這個狀況。
所以,這個老水手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楊秀清對他比較信任,所以這話點動了他。你看一方面就老水手肯定經驗豐富,甚至沒少去過河南。另外,水手是南方人對北方恐怕不習慣不熟悉,甚至有一種抵觸和警惕吧甚至恐懼這些因素都在。
所以,按照李秀成的說法,這個老水手在關鍵時刻說動了楊秀清,南京是一個小天堂在此定都豈不美哉。另外,也有分析說,就是打仗當兵時間長了也累也疲乏需要休息。
到南京小天堂這地方很舒服不愿意再動了。另外,還有一個說法,說太平軍在起義軍時,這個水手見多識廣,大腦靈活,受楊秀清的器重,他說北方少水乏米,南方人很不習慣,官軍馬隊多我軍不能抵御。不如以南京為都,有長江之險。然后再分兵攻略、北伐中原。
李秀成說的這些就算自供狀回憶錄。當然也有人分析說這個老水手說得不像,因為他是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底層人士也有這種質疑。另外,楊秀清基本上不認字,他確實需要有自己的智囊,大家一般認為應該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見多識廣,滿腹經綸的。
但是,楊秀清當時不大可能,可能更多的要從底層民眾中去中去汲取一些東西。這說法不一吧,這是楊秀清。
但是,洪秀全和他不同,在當時因為打仗洪秀全基本上是甩手掌柜,算是一個精神符號吧,他認為取中原才得天命。所以他是想讓大軍挺進河南,在河南建都,洪秀全倒是提出過可以分軍鎮守南京,作為北進大軍的后方。所以實際上楊秀清和洪秀全在北伐這個問題上雙方是有爭執的。
楊秀清派林鳳祥、李開芳北伐,而羅大綱則指揮2萬主力軍繼續東進,以圖奪取鎮江、揚州建立拱衛南京的總體防御圈。
其實你要看之前朱元璋,明太祖也是這么干的,但是,洪秀全在打河南的問題上是有分歧的。
最后,楊秀清使出自己殺手锏,就是天父下凡。天父說洪秀全你要是遷都河南就是你變妖了,該打板子了,那洪秀全也就同意了。
把江寧改名為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這就是天國的首都。也有學者就元末群雄爭霸的時候,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先西后東,先南后北這么一個總體戰略。朱元璋基本上執行的就是這個方略,如果洪秀全、楊秀清對歷史有了解,對當時天下形勢能夠做一些仔細的研判,或采用朱元璋立足南京之后,先去浙東,就是把江浙富庶地區掌握在自己手里。
盡量占據一些海港,可以向西方購買一些武器,這樣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就現在,如果分析太平天國興衰,就剛才我們講的朱元璋路數是對的,他們沒有急于北伐立足未穩,草率北伐。
楊秀清的不同意見是一種折衷調和。在北伐同時還要進行西征,另外,楊秀清也有人分析說,他可能有自己的私利在里邊。
所以,當時整個太平天國高層里邊有4王,剩下有6官丞相林鳳祥李開芳。這兩個人是非常好的搭檔,就是蕭朝貴不在了,他們2人一直還是開路先鋒,配合得非常好,威望也很高,是不是有可能威脅到楊秀青的地位和安全,所以讓他們北伐也可能是一種特別的安排。
而林鳳祥、李開芳史書記載看不起楊秀清,真正佩服的是蕭長貴就是西王。確實內部矛盾凸顯。北伐軍是2萬人,數量不多,但是很精銳,都是廣西出來的久經沙場的老弟兄。所以,他們的戰斗力相當強,再加上林鳳祥李開芳2人關系非常好,志同道合親密無間,
所以,他們的戰斗力有人說能占到太平軍的1/3甚至一半。當然也正因此,有人就說如果他們是在南方,比如去湖南吧,比如打擊湘軍那歷史可能改寫,但是派他們去北伐。 下場就很悲慘了。
清史《洪秀全傳》里邊記載說,洪秀全曾經要求北伐,說大軍要多走小路,以最快速度接近北京,不要貪圖攻城掠地以浪費時日。這是洪秀全面授機宜。
但有學者說,你看朱元璋他北伐的時候。依托大運河這個運輸干道。洪秀全實際上北伐軍走小路,因為運河沿線肯定有大量的清軍部隊。
另外,北伐軍人數少后勤壓力小。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鳳祥、李開芳率2萬人北伐。北伐軍于5月8日從揚州出發,一路連破州縣,甚至打到天津南清軍節節敗退,咸豐皇帝也被驚動了。但是北伐軍是孤軍,糧草不一定跟得上也談不上援軍,想你打到人家老巢那清軍肯定是拼死也要阻擋的。
6月太平災進入河南,后攻懷慶未克,取道山西北上,復經河南入直隸。
一度進入保定,逼近天津。但由于孤軍深入,缺乏后繼,清軍掘運河水,北伐軍攻天津受阻。1854年2月,北伐軍棄靜海、獨流南撤。
5月,轉據山東東光縣連鎮待援,天京派出的援軍在山東臨清失敗。李開芳南下接應,被清軍截在兩地。林鳳祥在連鎮與清軍苦戰,1855年3月糧盡失守,林鳳祥被俘后在北京遭殺害。李開芳在馮官屯被保包圍,清軍水淹馮官屯,北伐軍屢次突圍未成功,太平軍北伐終止于直隸省東光縣連鎮,這是一個橫跨運河的小鎮,位于河北景縣和東光之間。
1854年5月5日,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的北伐軍占據東光縣的連鎮。北伐軍分兵一部,由李開芳率領馬隊600余騎突圍,后李開芳率600精騎急馳南下山東探接應援軍,援軍已敗,遂占據高唐。而連鎮位于直隸的東南角,緊靠山東,水路通達。當時,北伐軍在進軍過程中,因清廷破壞直隸境內水網并決堤,導致北伐軍受阻于汪洋,只能轉守為退,繞道西撤。之后林鳳祥和李開芳一路使用一些計策佯攻,最終選定運河北岸連鎮作為聚首之地。
對于太平軍南方人來講習慣水戰,不適合清軍騎兵施展,所以可以在連鎮周邊支撐一段時間。林鳳祥和李開芳都算是經驗豐富的戰將。 很快把連鎮打造成一個堅固堡壘,準備作戰。
清軍方面先后集結圍攻。所以,在北伐一年后,我們講歷史上北伐一年之后,1854年5月15號左右,清軍開始攻擊和太平軍展開激戰,而且在這個關鍵時刻。傳來所謂援軍的消息,說天津派出增援部隊已到了山東臨清。這對林鳳祥李開芳來講肯定是好消息。
1855年,李開芳率領的北伐軍在高唐州被僧格林沁的軍隊包圍。李開芳以700余兵,面對萬余僧格林沁軍的圍困,堅持了40天,李鳳祥和李開芳確實是太平天國比較優秀的將領,很會打仗,給了清軍巨大殺傷,為太平天國全局贏得時間減輕了壓力,但是沒辦法孤軍吶。如果沒有他們的這個牽制,那太平天國會更加險象環生,所以他們的北伐其實也起到一個牽制清軍的作用,當然,也付出非常慘重代價。
我們一再講孤軍一旦被圍困在人家地盤。人家的兵馬源源不斷,糧草接濟不是問題,太平軍這兒其實什么都沒有。所謂的援軍最終也指望不上了,而且,還導致林鳳祥、李開芳2人等于說分兵了,各自苦撐啊。所以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就是能堅持多久的問題。
1855年3月7日,太平天國北伐軍在高塘鎮遭遇到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襲擊后,李開芳決定率領北伐軍南撤。當李開芳抵達馮官屯時,被僧格林沁的騎兵隊包圍。馮官屯是一個相對較大和較富庶的墟鎮,太平軍依靠堅固的防御工事,英勇地抵御了清軍的多次進攻。僧格林沁采用水灌法,引運河水至馮官屯,導致屯內情
那太平天國的北伐,也隨即畫上了一個血色的句號。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