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制波,筆名碧浩,號鄱西耕夫,1949年出生于江西鄱陽湖西岸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革命土地,中國共產黨黨員。他自幼在家父影響下與書法結緣,對這門古老的藝術充滿了無盡的熱愛與追求。早年在學校和家鄉熱衷操練筆墨,得到許多學習實踐機會。在隊軍隊服役和轉業到國家政府機關工作期間,業余時間常與筆墨為伴,在繁忙之余認真研習書法,勤奮耕耘,書藝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他以楷書、行書、隸書和行草榜書見長,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他對書法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悟。他的筆法流暢而雄健,體態端莊而清秀,潑墨凝神間展現出一種瀟灑大氣、獨具風采的藝術魅力。其不僅源于他對傳統書法的深入研習與繼承,更在于他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國內,他的作品多次參展并獲獎,深受業內人士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與推崇。在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就被國家文化機構推薦到新、馬、澳、法、美及日、韓等東南亞諸多國家的藝術殿堂展出,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許多作品被國外文化機構和專家、學者收藏,不少作品在國外獲獎,成為連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紐帶。
退休之后,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傳承之中。他潛心研習書藝,從歷代先輩碑帖中探悟真訣,認真吸納古代先賢的筆法、墨法精華。同時,他結合社會需求,勤奮進取,大膽創新,力鑄書藝精彩,拓展了傳承與創新、藝術與生活相互促進的新境界。他倡導運用美學、力學、哲學等多學科知識詮釋書藝屬性與潛在內涵,從而提升了對書法藝術形成、發展,以及對服務社會與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價值的認識。他除了書藝上的追求與成就外,他還積極投身于文化養老教務工作等公益活動。他被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紅楓學堂和樂齡云課堂聘為書法主講老師,為全國各地的老年學員熱情服務、認真傳授書法技藝。在他的引領下,許多老年學員積極參與文化養老活動,不僅提升了文化素養、愉悅了身心,還實現了科學養生。他的善舉受到老年學員的高度稱贊與尊敬。他明確提出書法不僅僅是一門飽含多學科知識的文字書寫藝術,還是一門做人做事的藝術與學問,是執業悟道丶三觀建立丶進行健康身心丶人生行為修養的有效必修課程,是帝王將相丶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熱愛學習丶被傳承數千年的魅力所在。
他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人民藝術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等多個重要藝術機構的會員,以及文化部詩酒協會詩書畫院一級書法師、中國榜書研究會理事、中國書畫促進會理事、中國書畫段位評審委員會理事、中視頻道書畫院副院長等職務的擔任者。
守正創新 傳承國粹
——余制波談書法
余制波,筆名碧浩,號鄱西耕夫,生長在江西鄱陽湖西岸的革命紅土地,與共和國同齡,北京教育學院畢業,長期堅持研習書法技藝,努力服務于軍地文化建設和社會廣大民眾,在書法實踐中不斷提高書藝水平,以行書、隸書和小楷見長,尤擅小楷和行草榜書,被文化機構授予“當代中國書畫領軍人物”“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家” “中華杰出書畫藝術家”“中國功勛書畫藝術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人民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文化部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一級書法師、中國書畫家協會副會長(一級書法師)、中國網絡電視臺區域博覽頻道名家聯盟副理事長、中國榜書研究會理事、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理事、中國書畫段位評審委員會理事、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院士、中視頻道書畫院副院長、中華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藝術顧問、中國社會新聞網高級顧問等。
余制波的父親出生在當地少有的秀才之家,習武弄墨的家風對余制波的幼年影響極大,因而他自幼酷愛書法,在父親指導下勤奮臨習家傳《百家姓》《三字經》手抄范本,走上學習楷書之路。少年時,利用承擔中小學出黑板報、墻報,鄉村對聯、挽聯等書寫機會鍛煉自已。參軍后,他參照各種字帖,學習行、草、隸、篆、魏碑及宋體美術字,注重從臨習《玄秘塔》《壽春堂》《九成宮》《靈飛經小楷字帖》《雁塔圣教序》《書譜》等名家碑帖中探悟真訣。幾十年來,他堅持運用多學科知識潛心研習書藝,積極吸納碑帖上的優秀筆法、墨法,追求傳統法度的書寫正宗,辯證處理創作與傳承的關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他的筆法流暢而雄健,體態端莊而清秀,潑墨凝神間展現出一種瀟灑大氣、獨具風采的藝術魅力。入編《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當代卷)《中國書畫名家大典》《中國書畫傳世大典》《中國書畫收藏指南》《當代中國書畫領軍人物》《中國藝術經典收藏》《中華當代藝壇巨臂》《中華翰墨》《盛世翰墨名家經典》(國禮卷)《中國書畫傳奇人物》《人民需要的藝術家》《國家記憶人物大典》《中華兒女》等典籍和刊物。多幅書法作品被中國郵票總公司和中國集郵網選入郵冊發行全國。《余制波示學書法集》由國家教委關心下一代基金會編輯、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向全國偏遠山區中小學作為輔導教材。
退休后,余制波廣泛深入社會各領域,積極用書法凝聚正能量,弘揚社會真善美,書寫國民精氣神,不遺余力參與國家文化建設,服務于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贏得社會的廣泛稱贊。被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文化養老辦公室創辦的“紅楓”學堂和“樂齡”云課堂聘為書法主講老師,講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愛國強國、做人做事、修心養性、強身健體之間的關系,傳授中華漢字書法技藝,躬身傳承國粹文化,受到老年學員的高度稱贊。
60多年的臨池不輟、60多年的研習傳承、60多年的探索追求,形成了余制波對書法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悟。談起對書法的認識和看法,他興致勃勃地說,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類特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形式,被人們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書法起源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等古代文字形式,根植于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各項元素。隨著歷史變遷,時代進步,不斷發展,不斷成熟,逐漸形成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多種書體,成為我們國家獨有的、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不僅僅是一門文字書寫藝術,還是蘊含多學科知識的載體,是做人做事、修身養性的良好熏陶途徑。運用歷史的發展觀全方位地去認識,書法作品中蘊藏著美學、力學、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
書法中的美學:書法既能給人一種直觀的表象美,還能給人折射出意境美。書法作品中的字體態多樣,有的端莊秀美,有的健壯厚重,有的蒼勁挺拔,有的像鮮嫩茂盛的植物,嬌嫩健壯,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給人精神寄托。一幅好的書畫作品,它像無言的詩,將書家的意境展現在筆墨之間。它像無形的舞,筆畫飄逸流暢,動感橫生。它像無圖的畫,連綿起伏,爭相輝映。它像無聲的樂,點畫節奏富含韻律,美感悠然,盡在不言中。
書法中的力學:有的字筆畫堅挺,起著力量的支撐,其筆畫的對襯、呼應、平衡、疏密、舒展,都蘊含著力學關系。在寫字起筆、運筆和頓筆時,筆畫的粗細、欹正都顯示著筆畫的力度。筆畫在運行、轉折過程中,同樣也會產生勢能,這種勢能在接觸到紙面時會轉換成一種力量。行筆過程中,筆毫在紙面上的運動會產生動態勢能,即形成有力的筆跡。這些都是力學在書法中的體現。書法作品中的每個字,都有一兩個筆畫會起到承重作用,否則看起來就會有點軟不拉耷,給人產生歪斜或失衡等不良視覺。比如“人”字,一撇一捺,如果它不互相支撐,不僅造成錯覺、導致誤認,還使人字內涵得不到充分體現。如“平”字,只有橫平豎直,點距相應,字的外形與內涵才能高度統一,達到形神兼備的良好效果,展現筆畫的力量之美。將力學知識,應用于書法筆畫的結體,指導書法練習與創作,是解決書法結構問題的有效方法。
書法中的心理學:王羲之講“意在筆前,然后作字”。現在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就是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往往留露于字里行間。一般而言,一個人如具有遇事謹慎,處事有條不紊、講章法的性格特點,在他寫的字里就會顯現出來。公安系統在分析案件時,經常用筆跡來鑒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這就是借助心理學在書法筆跡中產生作用而來鑒別真偽的一種方式。
書法中的哲學:書法作品的結體章法,是一個精細科學處理筆畫之間和字與字之間矛盾的重要過程。每個字不管大小,都有筆畫的長短、粗細、欹正、高低及筆畫間隔大小、墨跡濃淡干濕的安排問題。安排得妥當,字跡就工整端莊,否則,字寫出來怎么看,都不舒服、不好看,更談不上有神態秀美的藝術感。因此,一個字里哪個筆畫是主筆,哪些筆畫是輔筆,主筆的長短、粗細、高低都要安排妥當,這樣字就美觀,否則字形結構就被破壞,毫無工整、端莊、協調可言。筆畫和筆畫之間,形成了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相互呼應和主次分明、對立統一等關系,通過筆法、墨法和結體方法的科學搭配,會獲得神形兼備的良好效果。因此,字里行間的主要筆畫(即承重、對襯和影響字形的筆畫),要按字形需要把握。漢字結構中的筆畫,哪是主體,哪是客體,哪是配角,需要書寫前認真分析,做好對筆畫、結構、布局間矛盾的精心協調,不斷追求字法、墨法和章法在書法作品中應有功能的體現和。。。發揮,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在書法中,如何運用筆畫的長短、粗細、干濕、濃淡等對比關系,來表現一個字,實現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這就體現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當然,在書法的筆觸、結構、布局中,還有其他的一些哲學思想體現。用這些哲學辨證思想指導書法練習和創作,是提高書法藝術的基本功,需要在實踐中礪煉。比如“淡”字,既沒橫也沒豎,只有兩個撇捺和多個樣式不同的點,要思考分析如何處理這些筆畫,讓個體服從局部,局部服從整體,使各個組成部分比較協調地組合在一起。這種思考分析的方法,對處理家庭和工作的矛盾關系也是值得借鑒的。??
在中國,書法之所以在古代能得到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的喜愛,在中華民族能傳承數千年之久,成為人類獨一無二的寶貴文化遺產,就是書法藝術飽含多學科文化知識,與人的喜怒哀樂、行為舉止和身心調理緊密相連,這是人類其他文字藝術所沒有的。余制波認為,書法至少有三項重要功效:
第一,練習書法有利于培養妥善處理復雜矛盾的能力素質。中國各朝各代的帝王將相,大多從小練習書法。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和宋高宗趙構,在書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李世民代表作《溫泉銘》以其清麗遒健的風格著稱,是首創行書刻碑的典范;趙佶獨創的“瘦金體”書法聞名,深受現代年輕學者的喜愛;趙構的草書作品《洛神賦》被認為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佳作,頗得晉人神韻。除了他們,歷史上還有許多書法成就顯著的帝王,包括梁武帝蕭衍、?隋文帝楊堅?、?女皇帝武則天?、?清雍正皇帝?等。他們。通過練習書法,在思考筆觸、結構、布局的過程中,培養強化對矛盾的協調、組織和處理,以鍛煉治國理政、執掌管理朝政、治理社會的能力。作為一個管理政務的領導者,不管職務高低、官職大小,從事參與社會管理,都應當接受書法藝術的熏陶與訓練。
第二,練習書法有利于培養堅韌穩重的品格性情。柳公權說:“心正則字正”。通過寫字可以提升人格,這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書法講究“靜心”、“凝神”與“持之以恒”,有助于人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能夠保持冷靜和從容。書法練習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細致的觀察力,每一筆每一劃都需要精心雕琢,通過凝神靜慮,減少躁動的鍛煉,有助于培養人專注力和定力。書法還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通過筆墨的運用和字形的構造,提高觀察能力和協調能力。書法注重氣息、氣韻、神態,有利于培養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堅韌意志。另外,寫字時經常會接觸許多古代先賢的詩詞、名言警句,有利于美化心靈,培養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生活情趣。
第三,練習書法是一種健康的養生模式。古之善書者多壽。如唐代柳公權享壽87歲,歐陽詢享壽84歲志,虞世南享壽81歲,顏真卿76歲,如不遭受不測,甚至壽命更長,元代王馨享壽92歲,明代文征明享壽89歲,清代梁國書享壽92歲,現代齊百石享壽94歲。古往今來的書家之所以高壽,與書法結緣有著不可否認的關系。書法是一種舒適輕松的體力勞動,練習書法,可以調節呼吸和舒緩動作,全身協調運動,活動筋骨和關節,從手指到肩部、腰肌甚至全身肌肉、筋骨和關節都能得到輕緩拉動,促進各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同時使大腦在繁雜環境中安靜下來,保持心態平和,緩解精神壓力,人在這種健康狀態下,犯病就少。練習書法,人的身體各器官,像一部機器一樣,保持平穩運轉,就能經久耐用,人就活得長久。所以說,書法是一種養老養心養生的很好形式。
談到書法的傳承發揚,余制波很有感觸。他認為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打造的國粹,要認真遵循守正創新的規律。
首先,要認真學習吸納古代先賢經典傳統書法中的筆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精髓。在繼承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其他有益于書法傳承發展的元素進行創新。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的創立、發展不能背離歷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不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還要在提升服務功能上下功夫,即發揮藝術促進社會進步與健康發展的價值。創新不應拘泥于形式,而應注重字法、筆法、墨法和章法等技法上的進步。當下社會上,有的人寫字,橫不像橫、豎不像豎,不講究章法和意境,有的以丑態和癲狂為美。有的錯誤理解“書畫同源”的理念,寫“龍”字,就在“龍”字首尾筆畫上畫個龍頭龍尾;寫“馬”字,就在“馬”字首尾筆畫上畫個馬頭馬尾,這樣就畫不像畫、字不像字,成了年畫似的吉祥物,讓觀者哭笑不得,書界同仁見之搖頭、不敢茍同。創新不能亂來,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破壞漢字原有筆畫的美感和神韻。要遵循漢字結體的客觀規律。創新如另辟蹊徑,就等同于否認古人的偉大發明與創造成果,否定歷史重來,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如宋徽宗趙佶結合了薛稷、薛耀等前人的書法特點,融入自已的審美趣味,創造出“瘦金體”,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風格,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筆畫細長挺拔,結構嚴謹狹長風格鮮明,是書法史上不可磨滅的藝術成就。全國第一屆書協主席啟功先生,他在對古人筆法、墨法用得比較精道的基礎上,適當調整筆畫的粗細,把筆畫搭配得特別好,富有個人特色,形成了漢字書法清瘦鮮明的藝術風格。報刊采用的新魏體是在魏書的基礎上,讓筆畫更加硬朗、筆畫接轉突出內圓外方,使魏書更具特色和個性美。還有舒同先生,他是中國書法事業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和第一任主席。他認真吸納“顏”體粗獷厚重筆畫特點,加進自己的藝術特色,藏鋒起筆,收筆以圓為主,按筆順加強行筆的圓轉,筆畫線條豐腴厚實,給人以含蓄內斂的感覺,呈現的風格寬博端莊,圓勁婉通,用筆厚重,柔中帶剛,筆法更加豐厚,粗壯有力,風格獨特。以上這些都是技法創新上的很好例子。
相傳唐代“草圣”張旭曾說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受啟發。劍舞行云流水并富有韻律和節奏感,給張旭書法創作帶來靈感這是無容置疑的。舞蹈動態美的視覺轉化、節奏韻律的跨界共鳴、氣勢貫通的能量傳遞都是書法值得借鑒之處,也是異藝同源的特質產生抽象美的具象化。古今書法家對書法的學習與創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二是內容上,要反映社會正能量、反映真善美、反映新時代特色,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書法要與時俱進,為社會各界服務,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服務,為廣大民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服務。在這方面,老一輩革命家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用詩詞書法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革命將士為建國立業,抒發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使廣大人民群眾和部隊官兵深受鼓舞,為奪取戰爭勝利發揮了極大作用。書記多次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書法就是落實這“二個結合”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書法不僅僅要在技法上創新,更要在服務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大眾文化等方面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創新,使之緊跟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寫出各行各業的真善美,寫出民眾的精氣神,寫出民族的正能量。在新時代政治經濟、和諧社會建沒,人們的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發揮書法功能和實用價值,創造更多的形式美、意境美、自然美。這才是創新,才是繼承,才是發展,才有生命力。
三是服務形式和方向上,要走進大眾、走進課堂、走進公益。走進大眾,形成最廣泛的群眾基礎;走進課堂,才能形成最長久最穩定的書藝傳承風尚;走進公益,才能保持最純潔的國粹初心。國學大師曾仕強說,“練字好處多多”。作為炎黃子孫,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當然,接受書法方面的一般性基礎性培訓,不是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不是說人人要在這個書法藝術上有多么高超的水平,而是要進行書法的熏陶,使傳統的、健康的文化成為社會主流、引領社會進步。書法的傳承創新要“從娃娃抓起”,從五六歲懂事時開始,在中小學普及書法課程教育,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扎實基礎。培養青少年崇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愛國崇文的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少年強則國強。年輕人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維護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促進國家各項事業發展。 我們只有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永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建沒文化強國指日可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純夠實現。
(淦江采訪記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