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伐蜀,鄧艾率精兵偷渡陰平,如一把天降利刃直插蜀漢腹地。
此時的成都已無險可守,蜀漢后主劉禪急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羽林軍迎敵。這支最后的蜀軍,承載著蜀漢四十三年的國運,卻在綿竹城外與魏軍展開了一場注定悲壯的決戰。
《三國志》記載,諸葛瞻“督諸軍至涪停住”,錯失扼守險要的良機。鄧艾趁機誘其決戰——這場戰役不僅是軍事較量,更是蜀漢三代忠良與宿命的對話。
結局早已注定,諸葛瞻沒有實戰經驗,鄧艾馳騁沙場數十年,這完全就是業余和專業的對決。
蜀漢不少開國功臣的后代,在此戰以身殉國。他們都有誰呢?
諸葛一門:兩代人的生死接力
諸葛瞻從小生活在諸葛亮的光環下,卻沒有其父的軍事造詣。
誠然,這與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才8歲有關。畢竟,他不像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能在成年后跟隨父親一起歷練。
在國家危亡之際,諸葛瞻臨危受命,被迫執起染血的長劍,與年僅19歲的兒子諸葛尚一同出征。
由于率軍抵達涪縣后遲疑不前,諸葛瞻初戰告敗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者勸降,諸葛瞻毅然將其斬殺并列陣決戰。在擊退鄧忠和師篡的第一波進攻后,諸葛瞻終究被老辣的鄧艾擊敗。
混戰中,其子諸葛尚單騎突入敵陣,高呼“吾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何面目生耶!”最終父子雙雙戰歿,用鮮血續寫了“鞠躬盡瘁”的家訓。
猛將遺風:張飛之孫的文人鐵骨
當張遵跨上戰馬時,尚書臺的竹簡尚沾著他的墨跡。作為張飛之孫、蜀漢外戚,這位本可安居宮闈的文官,卻選擇了最剛烈的歸宿。
張遵跟隨諸葛瞻前往抵抗鄧艾。在魏軍鐵騎沖陣的剎那,這個流淌著“萬人敵”血脈的文人,竟率部發起反沖鋒。刀光劍影中,仿佛重現長坂橋上喝退曹軍的燕人雄風——只是這一次,斷橋換作了蜀漢最后的國門。
忠義難全:黃權父子的命運悖論
黃崇跪諫諸葛瞻時,衣袖上還沾著涪江的晨霧。作為降將黃權之子,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證明忠誠。他曾痛哭流涕、力陳搶占險要,卻未能改變主帥的猶豫。
當綿竹城破之際,這位尚書郎激勵眾將士死戰到底。他在亂軍之中,臨陣戰死。黃崇這番壯舉,不知遠在曹魏的生父黃權,收到此消息,會有怎樣的感慨?
南中遺脈:李恢侄子的最后一搏
羽林右部督李球戰死時,懷中還揣著叔父李恢平定南中的兵書。這個來自云南的將領世家,本可退守故土,卻選擇與成都共存亡。
史載李球“臨陣指揮若定”,率羽林軍無畏地對抗魏軍精銳。當鄧艾親率大軍突破中軍時,他用血肉之軀演繹了何為李恢之侄的誓言。
結語
當鄧艾踏入成都時,降書上已無這些忠烈的名字。
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這幾位蜀漢開國功勛的后代,用馬革裹尸的決絕,給蜀漢的黃昏抹上了最壯麗的血色。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
諸位看官,如若諸葛瞻在綿竹之戰中擊敗鄧艾,蜀漢能否逆天改命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