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漢懷帝景耀六年或炎興元年),姜維在沓中屯田避禍的第二年,曹魏數十萬大軍出征西南,打響了滅亡蜀漢的最后一戰。
圖-魏滅蜀1
曹魏大將軍司馬昭在戰前做了精心準備,鄧艾率三萬大軍直奔沓中,諸葛緒領三萬大軍直撲橋頭,對姜維形成合圍之勢。鐘會則率領魏軍主力自斜谷、駱谷向漢中挺進,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
曹魏眾將分工明確,三路齊頭并進,勢在一舉殲滅蜀漢,平定益州。姜維躲入沓中也僅一年多的安寧,就被曹魏大軍無情粉碎。
圖-益州
自姜維得到了領軍權之后,改變了魏延提出的“拒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略構想,本想從漢中放開一個缺口,誘敵深入,進行包圍殲滅戰。但這一戰略也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敗筆,戰事剛剛展開便陷入被動。
圖-劍門關的位置
在曹魏兩路大軍的進攻面前,姜維無心戀戰,邊打邊撤,經陰平回到劍閣,列營守險,以拒鐘會。鐘會率領的十余萬大軍在劍閣與蜀軍苦戰月余,始終無法再前進半步。在此期間,鐘會還因為士兵傷亡慘重,軍糧、器械補給困難等,萌生過退兵的打算。
圖-魏滅蜀2
“劍閣”是蜀軍的重要防線,也是曹魏此次出兵以來,遇到的第一個無法攻克的障礙。那么劍閣在哪,有什么的特點,能夠將十余萬曹魏精銳擋住呢?
蜀地北端有一座“梁山”,因山勢險峻,峭壁絕立,其勢如劍,故名大劍山,其東三十里有小劍山。大小劍山延綿兩百多里,峰巒起伏,垂聳入云,猶如城垛。大、小劍山之間的斷隔垂直陡峭,兩崖相對,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劍門。
兩山皆為陡峭絕壁,異常險峻,中有“閣道”延伸至蜀中,故名“劍閣”。閣道相當于棧道,是在陡峭的巖壁上鑿洞,插入粗木桿,上鋪木板供人行走的道路。劍閣就是貫穿大、小劍山山谷,掛在垂直絕壁上與蜀地相連的狹窄通道。
古代秦蜀之間的交通要道金牛道,與劍門關內的閣道相連,直通入蜀。
三國時,諸葛亮在劍山之間的斷隔中修筑關隘,劍門關成為事實上的關卡。
站在關內仰望,劍山的陡峭絕壁直入云霄,其險峻程度令人膽寒。關內有一條溪流,名曰“大劍溪”,劍閣有山有水。
劍閣谷地除了劍門關外,另有大吊崖、小吊崖等多處關口,各關口下僅有一條狹窄的彎曲小徑,皆為居高臨下的斜道,最大傾斜度將近70°。站于關口向下俯視都感頭暈目眩,想要攻克此關極為困難。劍閣關占據優勢地形,難怪鐘會十萬大軍久攻不下。
圖-梓潼
自劍閣至梓潼一線,兩百多里崎嶇山路,地勢逐漸降低。從梓潼到成都平原,基本上是一馬平川。
漢中失,則蜀之大勢十去其六,劍閣危,則蜀之大勢十去其九矣。從古至今,劍門關為“鎖鑰全川”的蜀地北門。
姜維在聽說曹魏主力南下后,傾盡全力率部沖出包圍圈,趕至劍閣御敵。不過,即使姜維據守劍閣,頂住曹魏大軍的進攻,仍沒有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
圖-綿陽
鄧艾進至陰平,向司馬昭進言:“敵已摧折,宜遂乘之。若從陰平趨涪(今四川綿陽),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出其不意。若劍閣守軍救涪,則鐘會方軌而進;若劍閣守軍不救,則守涪之兵必寡矣。”
鄧艾遂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谷高深,至為艱險,先登至江油,進擊諸葛瞻于涪。諸葛瞻瞻兵敗,退住綿竹,復擊破之。
劉禪震驚,自縛出降。曹魏平定蜀地。
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三輔,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樓之丘、泛濫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
劍閣雖險,畢竟曹魏鐘會入之,北魏邢巒入之,西魏尉遲迥曾入之,五代郭崇韜郭崇韜入之,北宋王全斌入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