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深燈火遲,秦峰塔影落硯池。顧公祠外聽評彈,一曲吳歈寄遠思。”
吳淞江畔,太湖之濱,昆山恰似一方溫潤的玉石,在歷史的長河里歷經琢磨,終成璀璨。這里既是婉約的江南水鄉,亦是開放的經濟強縣;既有古韻悠長的文化底色,又有銳意創新的時代鋒芒。當江南的溫潤詩意與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的光彩時尚相融,這座古城不斷彰顯出古今融合的時代活力。
巴城鎮傍晚 巴城鎮黨建辦公室供圖
一方昆石 凝結文人風骨
昆山有“三寶”——昆石、瓊花、并蒂蓮。昆石作為“江蘇三大名石”之一,造型精美,潔白晶亮。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將昆石的由來融入了名著《西游記》的神話中。
傳說當年孫悟空因沒有受到邀請而大鬧蟠桃盛會,他化身小蜜蜂飛在琳瑯滿目的仙酒佳肴中大快朵頤后,還變出一只乾坤袋,把剩下的美味佳肴裝入袋中,準備帶回花果山給兒孫們。酒后醉意上頭的孫悟空錯把昆山馬鞍山以為是花果山,飛身下山呼呼大睡。殊不知自己的乾坤袋破了一個口子,里邊裝的玉液瓊漿外流,流經之處便結成了硬邦邦的石頭,晶瑩剔透,仿佛玉石一般。后來馬鞍山就有了玉峰山的美名,山上所產的玉石被稱為昆石。
昆石 昆山市觀賞石協會供圖
戲劇化的傳說為昆石增添了神秘色彩。其實,昆石是距今五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海相環境的產物,也是太湖地區最古老的山脈巖層。它由白云巖、水晶晶簇體組成,色白多竅,玲瓏剔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07年,昆石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昆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杜綰的《云林石譜》中有著最早對昆石的文字記載:“平江府昆山縣石產土中,多為赤土積漬。既出土,倍費挑剔洗滌。其質磊磈,巉巖透空,無聳拔峰巒勢,扣之無聲。土人唯愛其色潔白,或栽植小木,或種溪蓀于奇巧處,或置立器中,互相貴重以求售。至道(995年—997年)初,杭州皋亭山后出石,與昆山石無異。”
“從《云林石譜》中的記載可以推測,早在唐末宋初時期,人們已經摸索出了清洗昆石的方法,昆石也早已從蘇州昆山縣流傳到了杭州和紹興等地,為世人所知。”昆山市觀賞石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張洪軍介紹。
2009年,昆山市觀賞石協會成立。成立后,協會采購奇石積極參展,出版協會內部賞石畫冊《昆山石韻》,協助文化部門出版《中國昆石譜》……常年致力于對昆石的研究與推廣。2022年8月1日,協會與周莊旅游公司合辦的周莊昆石藝術館正式開放,以文旅融合的新路徑進一步拉近昆石與百姓的距離。
“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云潤筆床”是元朝詩人張雨在《得昆山石》詩中對昆石的贊美。現如今,這歷經歲月雕琢的珍石也在新時代的聚光燈下散發著更加奪目的光芒。
據昆山市觀賞石協會秘書長錢云元介紹,近年來協會積極組織會員參與各類名石展覽。在蘇州第二屆藝都杯賞石小品藝術邀請展、2023年蘭州絲綢之路賞石文化節、西安第九屆絲路杯觀賞石寶玉石博覽會精品展、第十二屆觀賞石寶玉石博覽會暨奇石精品展,以及今年舉辦的首屆長三角賞石藝術聯盟中國環太湖藝術城聯展——臥石觀云精品石藝術展中,來自昆山的瑰寶昆石均獲得金獎。
一曲昆腔 吟唱江南雅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墻角聽到隔壁飄來的《牡丹亭》唱段,感嘆戲上也有好文章。昆曲在《紅樓夢》中被多次提及。
昆曲姓昆,源頭在巴城。“百戲之師”在這里完成了‘昆山腔前身—昆山腔—水磨腔—昆曲—昆劇”的華麗蛻變。
首個小梅花藝術劇院在石牌中心小學“蹲苗育秧”,首個集齊348個劇種資料的戲曲百戲博物館在正儀歷史文化街區呈現,昆曲學社、小桃源、玉山佳處、蓮潤樓、昆山陽澄湖有熊酒店等一系列項目落地,連續23年培育“小昆班”,培訓昆曲學員5000余名……“經過十年的耕耘與積淀,巴城已成為昆曲藝術的一片熱土,核心文化品牌‘巴城重陽曲會’已成為昆曲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持續吸引著廣大昆曲愛好者和文化尋根者的目光,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際的文化橋梁。”巴城鎮黨建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朱一韻介紹。
演出、導賞、傳授、推廣,昆山建立起一條完整的昆曲傳承鏈,讓昆曲文化不斷被承襲和傳播。
據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文化遺產科科長林潔介紹,昆山全市范圍已累計建設28家集昆曲藝術導賞、演出分享、傳播普及于一體的“江南·昆曲小劇場”;2021年起,還聯合喜馬拉雅開設“雅韻昆山”官方電臺,向全球講述昆山故事。
2018年,首屆全國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在昆山隆重開幕,實現了全國348個戲曲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六年來,共演出295場606個劇目,494家演出單位、超1.4萬演職人員參與,網絡直播觀眾累計3.3億次。依托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于2023年10月開館,截至目前,累計參觀超51.7萬人次,從研學到主題游再到文創開發,圍繞昆曲設計開發一系列文旅項目,讓昆山開辟了一條“昆曲+”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徑。
“昆山將加大多元融合,盤活昆曲資源,進一步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加強昆曲宣傳;持續加強與昆曲專業院校、院團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引進高層次昆曲專業表演人才;多措并舉推進昆曲藝術與城鄉經濟、江南文脈、特色旅游、城市風貌協調發展,讓具有昆曲發源地獨特氣質和魅力的‘昆曲之城’形象深入人心。”林潔說。
博物館里的戲曲展演 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供圖
一張水網 蕩漾古鎮新波
“運河最懂得沉默的力量,它用一千年把石頭磨成了詩。”2018年,江蘇作家徐則臣用文字連接歷史與當下,一部《北上》喚醒古老的運河記憶,也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七年后,這部描述運河變遷史的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再次掀起一場《北上》熱潮。
位于昆山西北部的巴城鎮,是電視劇《北上》的主要取景地,因被陽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鰻鱺湖、雉城湖五湖環繞,被譽為“水鄉中的水鄉”。
巴城老街上,《北上》劇中的飛鳥北上茶館、龍云崌茶樓、照見藝文空間等取景地吸引著各地前來“同框打卡”的游客。劇中主人公曾經漫步的石拱橋、駐足的河埠頭、徘徊的小巷,如今化作游客鏡頭里的鮮活記憶。今年3月,江蘇文投啟動“跟著《北上》游運河”系列活動,以主題旅游的形式邀請劇迷、文旅從業者、自媒體達人走進昆山、揚州、淮安等地,親身感受運河文化與水鄉風情。
“昆山巴城作為活動首站,也同步推出了昆曲探源游、生態休閑游、美食之旅等多條特色旅游線路,將昆曲文化、蟹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造巴城文旅的‘復合式’魅力。”巴城鎮財政和經濟發展辦公室副書記黃雪萍介紹。
將歷史融入當下,緊抓文化熱點,創新旅游形式是昆山推動文旅發展的路徑。
記者從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旅游促進科獲悉,近年來,昆山從深化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新景、創新旅游產品三個方面,圍繞昆山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打造文旅亮點。該市以水鄉特色資源為載體,利用昆山“咖都”優勢,以江南文化為特色、水鄉肌理為格局,將傳承中華文化和發展現代文旅有力結合,構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位于昆山南部的錦溪古鎮,水系與運河連通,明清時期因漕運和商業繁榮,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的民諺。近年來,錦溪鎮在發揮水鄉優勢的基礎上,巧妙融合昆山“咖都”優勢,推動“咖啡下鄉”,豐富“咖啡+”體驗模式,以推動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錦溪鎮東南方向的計家墩村,核心旅游區域內已有23間咖啡店鋪,先后舉辦鄉村咖啡集、第九屆ABrC愛好者杯手沖咖啡大賽等活動,打造鄉村咖啡文化高地,推動咖啡產業文化“融圈”“破圈”“出圈”。
周莊古鎮作為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水巷、石橋、駁岸等建筑特色處處體現出古樸典雅的江南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周莊作為昆山市重要的旅游名片,經過多年探索,已形成“基于古鎮,超越古鎮”的創新經營理念。
三毛書店、三萬昌、繡娘絲綢、朱炳仁·銅等特色店鋪的引進,實現了周莊古鎮“一街一品”“一店一品”的優質旅游服務模式;夜漁、夜畫、夜戲、夜禪、夜月、夜泊、夜囍、夜宴八大特色業態,激活了周莊古鎮“夜經濟”。去年,周莊古鎮推出行浸式多維空間劇《只此周莊》,帶領觀眾跟隨“舊夢、入畫、出征、尋路”四大篇章移步換景,在數字科技搭建的變幻空間中沉浸式感受周莊古鎮900多年的生生不息,持續詮釋“有一種生活叫周莊”的文化特色。該劇一推出就成為昆山旅游“爆款”,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
千年昆山,水韻悠長。一方昆石,凝結著自然造化的文人風骨;一曲昆腔,吟唱著百轉千回的江南雅韻;一張水網,流淌著南北交匯的風物傳奇。獨特的文化基因勾勒出無窮魅力,傳統與創新在此交融,昆山的故事正在源源不斷地被書寫和傳唱。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