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當年那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把大伙整不會之后,山東青島法院又甩出個王炸新詞——“未保持安全距離”!
看完這個判例,網(wǎng)友集體瞳孔地震:“合著以后上街得自帶十米卷尺,不然隨時可能傾家蕩產(chǎn)?”
事情是這樣的:市民劉某和王某在人行道上一前一后走著,劉某邊打電話邊突然180度大轉(zhuǎn)身,結(jié)結(jié)實實撞上迎面走來的王某。
這一撞可不得了,劉某直接摔骨折,鑒定十級傷殘,轉(zhuǎn)頭就把王某告上法庭,索賠18.8萬!王某當場就懵了:“大哥你突然倒車,我招誰惹誰了?”
法院調(diào)出監(jiān)控一看,劉某確實屬于“無征兆變向”,被判負主要責任。但離譜的來了——王某因為**“沒和前面的人保持足夠安全距離”**,喜提次要責任!
最后在法官調(diào)解下,王某掏了7萬“破財消災”。這波操作直接把網(wǎng)友整破防了:“照這么判,以后走路得離所有人八丈遠,不然分分鐘變‘行走的 ATM’?”
更絕的是,這案子居然被當成普法典型宣傳!法官一臉驕傲地科普“行人安全距離”,結(jié)果被網(wǎng)友懟到啞口無言:“法律哪條寫了走路要保持距離?
2米還是5米?法官您給個準數(shù)唄!”
有人直接靈魂發(fā)問:“要是超市里人擠人,不小心蹭到了,是不是也得按‘未保持安全距離’罰款?國慶景區(qū)人潮洶涌,是不是得集體戴 GPS 算間距?”
咱就說,這判決邏輯簡直比量子力學還難懂。按照法官“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說法,前面突然掉頭的劉某妥妥屬于“逆行”,怎么著也該全責吧?結(jié)果倒好,正常走路的王某成“背鍋俠”。
有網(wǎng)友神吐槽:“建議以后出臺《人類行走間距管理條例》,規(guī)定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 3 米以上,違者罰款!這樣路上空蕩蕩的,絕對安全!”
這事兒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如果王某死活不接受調(diào)解,法院該咋判?總不能當場編個法條出來吧?
遙想當年南京“彭宇案”,一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直接讓“扶老人” 成了世紀難題,社會道德水平哐哐往下掉。
現(xiàn)在這個“安全距離”判例要是傳開,以后估計大家看到路人都得繞道走,心里默念:“離遠點,別沾包!”
還有網(wǎng)友開啟“腦洞模式”:“照這個邏輯,我在路邊吃個煎餅果子,突然有人沖過來撞到我,我是不是還得賠人家醫(yī)藥費?
畢竟我沒和馬路保持‘安全距離’!”“以后談戀愛也得注意,牽手前先量好間距,不然分手時萬一摔了,還得賠精神損失費!”這屆網(wǎng)友的吐槽,直接把荒誕感拉滿。
說到底,法律講究的是有法可依,而不是法官一拍腦袋發(fā)明個概念。調(diào)解雖然能暫時“息事寧人”,但這種“和稀泥”的方式,本質(zhì)上是在踐踏法律公平。
當“誰弱誰有理”“按鬧分配”成了潛規(guī)則,法律的威嚴何在?以后遇到類似糾紛,普通人是該相信法律,還是直接躺平認栽?
這波“安全距離”鬧劇,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個案爭議,而是給整個法治社會敲響了警鐘。
咱就問一句:青島法院,這波普法,您真的考慮過后果嗎?各位網(wǎng)友,要是這事攤你身上,你服不服?快來評論區(qū)吵翻,讓法官聽聽民間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