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上陣殺敵,都抱著不怕死的信念,但是不怕死不等同于送死。有能力活著從戰場上走下來,是所有上戰場的軍人都存有的那么一點私心,他們都希望在戰爭結束后,自己能夠被授予與自己的表現相當的軍銜。軍銜是一個軍人的榮耀,是每個軍人從軍生涯不可缺少的增味劑。
1955年,黨和國家為解放軍戰士們舉行了軍銜授予儀式,表彰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優秀的將領,基本上每支隊伍中都有那么一個或兩個優秀的將領得到授銜。但是有一支隊伍竟然出現了例外。這支隊伍是第33軍,軍中的兩位頭號領導人:軍長張克俠和軍政委韓念龍,都沒有參加授銜,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第33軍是個合編軍,由兩個軍合編而來,它的前身分別是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以及國民黨第59軍,隸屬于三野,誕生于1949年2月。第33軍的前身渤海縱隊是1947年誕生的,建立后參加過不少戰斗。
1948年渤海縱隊曾參加過周張戰役和昌濰戰役,還在戰役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全殲國軍整編師,繳獲戰利品槍支的數量將近八千。單打獨斗的時候,拿下了龍山和章丘兩座城市,成功牽制敵軍守備力量。在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合編為第33軍后,第33軍曾參加過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在上海拿下了不少片區。后來第33軍所占領的片區,由第33軍負責守衛。可以說,不論是合并前還是合并后,第33軍的作戰實力都是值得認可的。
1900年,張克俠出生在河北侯陵屯村,家境不錯,溫飽之余還能供給他念書,這讓他贏在了起跑線上。張克俠的家鄉離北京很近,近水樓臺先得月,地理條件的優勢又讓他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條件,張克俠的小學和中學都不是在家鄉學習的,而是在北京。
中學畢業后,張克俠主動報考了軍校,并且成功入學,還曾到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修。張克俠的從軍生涯是從軍閥起步,再轉為國軍,最后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我軍的一員。因此,成為解放軍戰士時,張克俠是一個理論知識與實戰經驗兼備的優秀將領,為我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世人知道張克俠是共產黨員的時間是在1950年,但其實張克俠早在1929年就是我黨的一員了,29年至50年之間這21年的時間,張克俠出色的完成了秘密黨員的任務。不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亦或是與國民黨的秘密斗爭,張克俠的表現都可圈可點。這么優秀的將領,為什么沒有被授予軍銜呢?
其實張克俠的表現是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的,在1955年時國家給他頒發了一級解放勛章。張克俠之所以沒有被授予軍銜是因為建國后他就離開了軍隊,擔任了林業部副部長一職,而軍銜只能授予仍在軍隊內任職的人。
韓念龍比張克俠小十歲,出生于1910年,祖籍貴州。其實韓念龍不是他的原名,他本來叫蔡仁元。在加入共產黨之前,韓念龍在社會上已經是具備一定的影響力的人物了,江湖人稱:老蔡。韓念龍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學習的專業主要是研究美國經濟的,因此他的外語水平非常好,胡適曾經是他的老師。
抗日戰爭爆發后,韓念龍曾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上海發動過罷工游行,參加的人數達六萬人之多,由此可見韓念龍的組織動員能力非常強。1938年的時候,韓念龍加入了共黨的抗日游擊隊,從此踏上了從軍之路。在軍隊中,韓念龍的職位大多是政委,負責的工作也大多是政治方面的,包括在第33軍中,韓念龍的職位也是政委。
韓念龍沒有被授予軍銜的原因也是因為離開了軍隊的編制。建國后,國家對軍隊進行了調整,把有特殊才能的人放到其他工作崗位上,韓念龍會說外語這一點在當時也算是一種特殊才能,因此被調到了外交部。
官職的高低不能作為判定一個人能力的標準,是否有軍銜也不能作為衡量高下的準繩。張克俠和韓念龍雖然沒有被授予軍銜,但是他們為祖國所做的貢獻是值得歌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