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軍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簡稱,在毛主席等人的批準下,該校于1952年準備籌建,陳賡大將是首任院長和政委。
建國之初,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哈軍工”作為一所軍事院校,比清華和北大更難考取,眾多學子以考入該校為榮。“哈軍工”對生源的要求很高,大部分是從清北錄取考生中招收,他們不僅才能出眾,更要經過十分嚴格的政審。
除此之外,“哈軍工”也是眾多高干和烈士子女學習的首選,五十年代末,隨著“哈軍工”錄取形勢的改變和生源擴招,高干子女“走后門”不可避免,一些原本素質較差,不符合錄取要求的人就進來了。
隨著“哈軍工”高干子女越來越多,他們的身份敏感,院校老師們壓力很大,表示難以管理。陳賡大將得知,對相關負責人說:“我教你們兩條原則, 保證可以管好。”當時,陳賡說的是哪兩條原則呢?
“哈軍工”招生后,不少開國將帥以及高級干部子女以及親屬就讀,如朱老總的孫子,林彪,陳毅、羅榮桓、劉伯承等元帥的子女。黨中央高級干部中,董必武,林伯渠、張鼎丞等人的子女也在“哈軍工”就讀。
除此之外,出于對優秀烈士子女的照顧,彭老總的養女,烈士左權的女兒左太北,王若飛以及葉挺烈士的子女,同樣在“哈軍工”就讀。除以上高級干部以及烈士子女外,省軍級以及國務院領導的子女,在“哈軍工”就讀的也有不少。
高干子弟中,絕大多數是比較好的,在父母的教育下,憑真材實料考入“哈軍工”,符合相應的程序和條件,在校期間成績優秀,畢業后在相應的崗位上做貢獻。
在“哈軍工”,個別高干子弟情況特殊,學院會酌情關照一下,如廖承志之子廖暉。在“哈軍工”廖暉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廖承志對兒子要求嚴格,奶奶何香凝心疼孫子,經常會送來一些零食。
按照規定,“哈軍工”不準學生帶零錢零食到學校,學員每個月能拿到十幾塊的津貼,這筆錢足夠孩子們生活了。
起初,廖暉嚴格遵守校規,不會收奶奶何香凝的東西,系院領導得知此事,考慮何香凝對孫子的感情,讓廖暉不能拒收。廖暉收下零食后,與同寢室的學員們一起享用,增進大家的感情。
林曉霖是林彪和前妻張梅所生,早年在蘇聯生活學習,長期不在林彪身邊,回國后與葉群關系緊張。1963年,林曉霖進入“哈軍工”學習,每當放暑寒假時,林彪辦公室秘書會給“哈軍工”打電話,希望學校不要安排林曉霖回家,以免惹林彪和葉群生氣。
林曉霖與林彪葉群夫婦關系緊張,院校領導有所耳聞,可林辦秘書的話究竟是葉群還是林彪的意思,誰都摸不準。考慮林曉霖的特殊情況,加上她長期營養不良多病,根據羅瑞卿大將的指示,系里每月給林曉霖補助20元的營養費。
“哈軍工”也有個別的敗類,如陳再道上將之子陳東平靠保送入學后不務正業,經常請假在家休息。期間,陳東平違反規定,偷聽敵臺,與海外特務有書信勾連,欲出賣情報換取外逃機會。
所幸,陳東平的所作所為被查出,學院開除他的學籍,團籍、軍籍,此事甚至驚動了毛主席。
陳賡擔任“哈軍工”期間,為了讓高干子弟學有所成,不辜負父母的期望,曾專門對院校老師有過交代。陳賡表示,這些孩子特殊,父母為黨為國忙于工作,對他們疏于教育照顧,我們要承擔起這份責任。
當時,具體管理高干子弟的工作人員有難處,向陳賡表示他們難管理。陳賡聽完工作人員的匯報后表示理解,同時提出了兩條原則:
第一,要一視同仁,對他們都一個樣,不搞特殊照顧。第二,這些孩子很敏感,發現問題要注意方法,采用個別談話幫助他們克服毛病。
“陳東平案”后,上級領導非常重視,對“哈軍工”保送的學生情況進行摸底,發現了不少問題。受此案影響,加上其它種種原因,1966年“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