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與初婚擇偶方式
婚姻從來都不是一件私事。在農業社會,父母包辦是擇偶的主要方式。擴展的大家庭作為主要的家庭形態,負責組織生產、養育孩童、保護家庭成員遠離疾病意外和自然災害帶來的打擊。個人成長和發展對大家庭非常依賴,兩個人的婚姻意味著兩個大家庭甚至家族的結合,關乎家族傳承、家族事業和兩個家族的利益。為了大家庭的利益,父母或者家族權威人士會在媒人的幫助下為年輕子女定下婚約,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為了防止年輕人自由戀愛,青年男女有嚴格的社交界限,社會風俗要求“男女授受不親”,甚至有些青年在婚禮前從沒見過未來的配偶。
根據經典的家庭現代化理論,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會推動家庭的現代化轉變,擇偶更加自由。工廠、學校、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和繁榮,削弱了大家庭的功能和責任,父母和大家庭的控制力減弱。年輕人變得更加獨立,夫妻更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婚姻,以夫妻為核心的家庭形態更普遍。同時,年輕人的社交圈也隨之擴大,有更多的機會在非家庭主導的社交網絡和公共空間接觸到異性,比如學校、工作場所、社區、娛樂場所以及互聯網等。這些變化推動了擇偶方式由父母包辦向自由戀愛轉變。這種擇偶方式的變化在先經歷工業化的西方社會率先出現,并對世界范圍內的婚戀觀念產生影響。通過教育、媒體等多渠道傳播以及政府的鼓勵等,我國等亞洲國家的擇偶方式轉變不僅受社會現代化變遷的影響,還受到婚戀觀念轉變的影響。
以前的研究多關注于擇偶方式從包辦婚姻向自由戀愛結婚的轉變,關注到擇偶過程中父母控制力減弱,浪漫愛情和親密關系的主導程度增強。但是,這種分類方式只關注到父母和夫妻的角色,而忽視了潛在的第三方“介紹人”以及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對婚姻匹配的影響。
在包辦婚姻中,父母或專業媒人重視“門當戶對”,即原生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濟條件等先天因素的匹配。而自由擇偶婚姻中,認識配偶的途徑可能是自己認識,也可能是介紹認識。自己認識配偶一般和自身的社交圈有關,最可能在學校、工作場所等相識,且更多基于后天因素匹配和浪漫愛情等性格和情感因素。相比之下,介紹認識的情況則較為復雜,盡管最初親戚、朋友或婚介介紹時,一般會考慮雙方原生家庭背景、社會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等工具性因素,介紹認識的男女雙方往往會在結識后通過婚前的交往來培養感情基礎。
來源:www.pexels.com
初婚擇偶方式的變化與影響因素
在我與穆崢(2022)最近發表的研究中,我們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三期數據(CFPS2010、2012、2014),研究了1950—2014年間初婚夫妻結識方式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從1950—2014年間,我國初婚夫妻的擇偶方式的確表現出包辦婚姻減少,自己認識配偶的比例大大增加的現象。但同時,經親友介紹認識始終是最主要的認識途徑。我們在表1中展示了初婚擇偶方式的比例分布。
中國初婚擇偶方式的變化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1950—1979年,包辦婚姻急速減少,主要由介紹認識的婚姻所取代,這與我國1950年頒布《婚姻法》廢除包辦強迫婚姻有關;
· 第二個階段,1980—2014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教育快速擴張等社會變遷,自己認識的比例從1980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14年的50%左右。
從影響因素看,出生較晚、初婚較晚、城市戶口或農村遷移到城市、受教育程度較高,以及居住在城市人口比例較高區域的個人會更少進入包辦婚姻,他們也更可能自己認識配偶。
然而,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與自己認識配偶比例并非線性關系。具體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自己認識配偶比例會上升,但不會線性上升,而是表現出U型特點,即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介紹認識配偶的情況反而有緩慢增多的趨勢。這可能反映了當代生活中的經濟壓力,即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成本上升、房價上漲,年輕人在經濟上不得不重新依賴于原生家庭的支持,也重新加重對配偶家庭和經濟條件的重視。通過介紹認識,特別是親友介紹認識,相比于自己認識,能夠更多地綜合考慮家庭背景、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
初婚擇偶方式從包辦婚姻到介紹認識到自己認識的轉變,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日益強調個人的價值、偏好和選擇。同時,經濟發展所帶來經濟壓力增加了這一轉變的復雜性。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經濟壓力加強了年輕人對配偶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視,以及對父母資源的依賴,這可能降低在婚姻匹配方面的社會流動,加劇社會不平等。
來源:www.pexels.com
結語
擇偶方式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它不僅被社會變遷所塑造,更會對婚姻匹配模式和社會分層與流動產生深遠影響。在我國,介紹認識,特別是經親友介紹認識始終是最主要的認識途徑,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非常重要的認識途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隨之而來的生活成本的上升并不會讓擇偶更自由,反而會讓人們在擇偶過程中考慮更多的原生家庭因素。
撰文:劉昊 (中國人民大學)
責編:錢岳 穆崢
參考文獻
- Liu, H., & Mu, Z. (2022). Mate selection in China: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Family Relations, 1–19. https://doi.org/10.1111/fare.12718.
制版編輯:楊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