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風日產 N7 以 11.99 萬元起售價引爆市場,當豐田鉑智 3X 上市兩月交付破萬輛,當大眾 ID.3 累計銷量突破 20 萬輛,一場由合資品牌主導的新能源反攻戰正在改寫行業格局。這些曾經在電動化初期略顯遲疑的 “老牌玩家”,正以技術沉淀為矛、本土化策略為盾,向新勢力發起全面挑戰。留給新勢力的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窄。
合資品牌的 “中場發動機” 效應
在新能源市場的上半場,新勢力憑借靈活的產品定義和智能化先發優勢搶占了市場先機。但進入技術為王的下半場,合資品牌的 “中場發動機” 效應開始顯現。以豐田為例,其 4 月電動化車型銷量占比達 54%,鉑智 7 首搭鴻蒙座艙,計劃 2027 年實現 100 萬輛電動車年銷量。這種厚積薄發的背后,是合資品牌對中國市場的深度重構:大眾與小鵬合作研發電子電氣架構,將車型研發周期從 60 個月壓縮至 36 個月;豐田宣布 “不再把中國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而是真正的創新引擎”,其在中國開發的技術未來將反向輸出全球。
合資品牌的覺醒不僅體現在產品端,更在于對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大眾與寧德時代、火山引擎等中國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構建從電池到智能生態的全鏈條優勢;別克 GL8 陸尚依托本土開發的 CLEA 架構,以 24.99 萬元定價直擊家用 MPV 市場,兩個月大定破萬輛。這種 “技術 + 產業鏈” 的雙重賦能,讓合資品牌在成本控制和市場響應速度上逐漸縮小與新勢力的差距。
面對合資品牌的凌厲攻勢,新勢力的日子愈發艱難。2024 年,盡管理想、零跑等頭部品牌銷量增長顯著,但極氪、問界等品牌已出現負增長,威馬、高合等企業更是黯然退場。這種分化背后,是新勢力在技術迭代和市場競爭中的多重壓力:
技術壁壘被突破:
合資品牌正以 “智能化補課” 破解新勢力的核心優勢。東風日產 N7 搭載高通 8295P 芯片,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實現 625km 續航和高階智駕功能,其智能化水平已與小鵬 P7 + 相當,但價格低 30%。大眾 ID.7 Vizzion 引入字節跳動車機系統,豐田 bz EVision SUV 展示的固態電池技術計劃 2027 年量產,這些技術突破正在削弱新勢力的差異化競爭力。
價格戰下的利潤困局:
合資品牌的 “價格下探” 策略直接沖擊新勢力的生存空間。廣汽豐田鉑智 3X 以 10.98 萬元起售價殺入主流市場,兩個月訂單破 2.2 萬臺;別克 GL8 陸尚比同平臺燃油車便宜超 10 萬元,直擊 “等等黨” 心理。這種 “一步到位” 的定價策略,迫使新勢力在利潤與銷量間艱難平衡。零跑雖通過全域自研實現盈利,但其毛利率僅 8%,遠低于特斯拉的 18%。
消費者心智的重新爭奪:
合資品牌的品牌溢價正在新能源領域復蘇。小紅書調研顯示,28.1% 的消費者將平臺作為購車決策第一入口,而普通車主對合資品牌的可靠性評價比新勢力高 17 個百分點。當豐田、大眾等品牌以 “技術成熟度”“全球供應鏈” 為賣點時,新勢力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來建立用戶信任。
面對合資品牌的全面覺醒,新勢力的破局機會正在快速流逝。2025 年上海車展上,大眾、豐田、本田等品牌集中發布 20 余款新能源車型,計劃未來 3 年投入超 500 億元研發資金。留給新勢力的時間,或許只剩下 2-3 年的窗口期。
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終局之戰,本質上是技術積累與商業韌性的較量。合資品牌的覺醒,既是行業洗牌的信號,也是市場成熟的標志。對于新勢力而言,唯有以技術縱深突破應對合資品牌的產業鏈碾壓,以生態重構抵御傳統品牌的品牌虹吸,才能在這場生死競速中存活下來。而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