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羨慕那些能抓住機會的人,我們羨慕他們有大貴人的幫助,但我們卻往往忽視了背后的努力。
得到貴人的幫助、和貴人建立聯系,或許需要運氣,但和貴人維持長期關系需要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能力。
巴菲特說過:“你最好跟比你優秀的人混在一起,因為你會向著那個方向前進。”
但如何讓比你優秀的人(即貴人)愿意持續與你同行?答案就藏在兩件看似簡單卻常被忽視的事情里。
把對方的利益放在心里,而不僅僅是嘴上
我家里有一個浙商前輩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他年輕時在義烏做小商品生意,結識了某國企采購部主任。
那時候別人都忙著給主任塞紅包,他有一次卻注意到主任的辦公桌上總放著治療胃病的中藥。
后來每次見面,他都會帶些養胃的山藥粉,還托老家親戚寄來土蜂蜜。結果后來,主任升任集團副總,第一個就想到要把新項目交給他。
心理學上有一個互惠原則,就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互相之間的惠顧很重要,就像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類天生具有回報善意的本能”。
但是,善意卻是一種微妙的東西,比如上面那個例子,很多人把送禮當善意,可是國企是有紀律的,有些禮品反而會讓對方產生心理負擔。
那這就不是在表達善意了,是在刻意討好。真正的善意的關心要像春雨,無聲卻持續滋養著關系。
現在很多年輕人把人脈經營理解成定期發節日祝福,或者在朋友圈點贊,這種操作太普遍了,太刻意了,反而讓貴人反感。
真正有效的關心需要具備三個要素:持續性(定期但不頻繁)、具體性(針對對方真實需求)、非功利性(幫助時不計較回報)。
對待貴人,就像種樹一樣,不能今天澆水明天就盼著結果,也不能指望種下樹就一定會結出果實。
讓自己始終具備被需要的價值
李嘉誠的辦公室掛著左宗棠的名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這副對聯背后藏著人際關系的底層邏輯——價值交換。
它類似于心理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這個理論稱,人際關系本質上是價值交換。
但這里的價值不僅是物質資源,還包括情感支持、信息資源、專業能力等。
舉個例子來說明,有個做建材生意的老板,他維系大客戶的方法很特別:
他每年都會自費去德國考察,然后會把最新的行業動態整理成冊送給客戶。
后來有次某地產公司招標,對方總負責人直接對這個老板說:“方案不用比了,你們的信息儲備已經說明了你們的實力。”
確實,這種持續輸出專業價值的方式,比請客吃飯管用得多。
商業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的組合,一個擅長技術,一個精于商業,相互需要成就了蘋果傳奇。
巴菲特和芒格能合作60年,就在于他們始終保持認知差異。
巴菲特擅長投資決策,芒格精通法律和心理學,這種互補性價值讓他們誰也離不開誰。
正如芒格所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但這里需要警惕的是價值陷阱。
有人以為考幾個證書、讀幾個MBA就是價值,以為985、211就是能力,但所有的價值和能力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就像諾基亞工程師掌握再好的塞班系統技術,在智能機時代也會失去價值;
現在學歷貶值越來越嚴重,人們也越來越不看證書了,如何維持并提升自己的價值?
真正的價值提升要有前瞻性,要像下圍棋那樣多看三步,聰明的人都在做兩件事:用真心換真情,用實力換長久。
這不是什么厚黑學技巧,而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可能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認識大人物就是人脈,但是越往后越明白,人的關系的本質是價值的流動。
就像水管要有水位差才能產生水流,人際關系也需要價值差才能保持活力;
但這里說的不是功利算計,而是像竹子生長那樣,既有向下扎根的堅實,又有向上生長的力量。
所以,那些能留住貴人的人,往往都有種植思維,他們不會摘完果子就砍樹,而是不斷給樹施肥澆水。
當你學會把對方的利益放在心上,同時讓自己成為值得被需要的人;
你就會發現,貴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你用真心和實力吸引來的同行者。
-The End - 作者-李眉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