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去云南大理,麗江等地附近徒步,這里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吸引了一些現代人士,包括藝術家,自由職業等人。
只是這次遇見的隱士和他們完全不同,他居住在一個半山腰的土坯房里面。當時我覺得口渴想要進去討杯水喝,卻意外發現了他。
他的年紀大約有60多歲,穿著一襲藍布衫,正在煮紅薯。見到我到來之后,他便用自制山茶招待,我注意到他墻上掛著字跡工整的《道德經》手抄本。
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長期居住在山中,畢竟是現代社會,一個60多歲的人也不是沒有受過現代社會的熏陶,不可能對現代社會沒有一點留戀。
他卻表示,我喜歡簡單的東西,不是我害怕復雜,只是簡單才能應對復雜。習慣了簡單之后也就習慣了復雜。若是沒有簡單,等到遇到復雜問題的時候,自然就變得復雜了。
我看了看這位修行者的生活,他看起來像避世,但實際上卻蘊含著對現代生活的智慧。他每天的生活很簡單,就是種田,讀書和品茶,物質要求已經降到了最低。
他的生活方式核心,不在于外界環境,而是在于內心是否具備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他覺得修行不在于形式,關鍵是能否滿足在喧囂中保持定力,這和很多人對隱居修行的刻板印象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和他聊了很長時間,因為和他聊天確實能學會太多東西。若想要隱士修行的話,還是應該看人而異。如果你天性淡然,沒必要去強行迎合世俗。而有欲望強烈者也沒必要去刻意壓抑本性,一切做到隨緣就好。
至于說要不要選擇閉關修行,其實很多人都誤會了。所謂的閉關不是物理隔絕,而是在于能不能控制意識波動。這也就是為什么古人說人在鬧市仍可保持清明,而有些深山修行者反而雜念更甚的原因了。
人如果不能徹底摒除現代社會的煩惱,就算是進入深山修行,只能徒增壓力。會擔心家里的生活怎么樣,公司的運轉怎么樣,怎么能做到專一修行?
所以修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若真想做到世人羨慕的修行,最起碼要有心性和知見的基礎。
要是沒有這兩個基礎,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就很難忍受,會經常想起在現代社會遇到的困難,挫折或者沒有完成的事情,很難從這些俗事中擺脫出來,進入到修行的新境界。
但是心性和知見又是極難培養的,尤其是心性,幾乎從人的一出生就已經決定,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修行,一切都應隨遇而安,遇到的才是屬于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