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bemus Papam!
出生于芝加哥的樞機主教羅伯多·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當選第267任教宗(教皇),也是首位美國籍教宗。
他選擇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為自己的名號。上一位以“良/Leo”為名號的教宗,還是1878年當選的良十三世。(將Leo翻譯成良是教會的傳統譯法,新華社則采用“利奧十四世”的普通人名譯法,未來采用哪種譯法還需官方統一)
“Leo”這個名字本身在拉丁語中意為“獅子”,通常與力量和勇氣聯系在一起。有觀點認為,這是對良十三世的致敬,這位教宗因其理性主義、試圖定義天主教會對現代思想的立場以及其關于社會正義和工人權利的劃時代通諭《新事》而聞名。
一些專家認為,這個名字也指向對“全球天主教”的強調,可能會延續教宗方濟各的一些進步做法 。
但同時,他在亮相時身穿本篤十六世曾穿過但方濟各拒絕穿著的傳統紅色披肩,這可能表明他在其教宗任期的某些方面會采取稍微更傳統的做法,這可能會吸引教會內更保守的勢力 。
教宗當選后會選擇專屬尊號,這一行為意義非凡。它既承載著天主教教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象征意義,也反映出新任教宗對任期內教會發展方向、重點關注領域的規劃,以及對仰慕的前任教宗或圣人的敬意。
當“我們有教宗了”這一莊嚴宣告響起,新任教宗的尊號選擇便成為教會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最終,尊號的確定完全取決于新任教宗個人,通常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在天主教教會歷史早期,羅馬主教,也就是后來被認定為教宗的人,大多沿用自己的洗禮名。
公元6世紀(公元533年)出現了首個有文獻記載的教宗就職后采用新名字的案例。當時,名叫墨丘利(Mercurius)的人當選教宗,但他的名字帶有異教色彩(與羅馬神墨丘利有關),與教會領袖身份不符。
于是,他決定采用若望二世(John II)作為教名,以此向殉道者前任教宗若望一世致敬。盡管這在當時是個特例,卻為后來教宗更名樹立了重要先例。
10至11世紀,采用新教宗尊號的做法逐漸流行起來。這一時期,非意大利籍教宗增多,尤其是來自德意志地區和法國的教宗。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具有羅馬傳統色彩的教名,取代那些帶有異國風情的原名,這既體現了他們對早期羅馬主教傳統的認同,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羅馬教會體系。
這種更名趨勢逐漸成為個人身份轉變和新任教宗領導方向的象征。自1555年保祿四世當選起,采用教宗尊號成為天主教會的持續傳統。他的前任、在位僅22日的瑪策祿二世,是最后一位保留洗禮名的教宗。這進一步鞏固了采用尊號作為教宗繼承標準程序的地位,象征著新的開始和未來方向。有人認為,放棄原名意味著在最高層選舉中獲得了“重生”。
在教宗選舉的秘密會議上,若某位樞機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樞機團團長會正式詢問他是否愿意接受羅馬教宗職位。
若他表示接受,團長(若團長本人當選,則由副團長,如本篤十六世當選時的情況)會用拉丁語問:“Quo nomine vis vocari?”(意即“你希望以何名被稱呼?”)這標志著新任教宗正式開始選定尊號。
新任教宗可以自由選擇心儀的名字并告知團長。據說,很多樞機在進入秘密會議前就已想好了尊號,可見他們對此事的慎重。
新任教宗接受當選并宣布所選尊號后,資深執事樞機(或首席執事)會出現在圣伯多祿大殿陽臺,向全世界公布這一消息。
公告以傳統拉丁語短語“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我向你們宣布一個偉大的喜訊;我們有教宗了”)開場,接著會公布新任教宗的洗禮名(拉丁語)和所選尊號(通常也是拉丁語)。
這一公開宣告標志著新任教宗統治正式開始,也引發了世人對其尊號含義的探究。教宗尊號常被視為新任教宗首個非正式舉措,初步展現了他對教宗職務的愿景和意圖。
新任教宗選定尊號時,常常是為了紀念備受尊敬、有相同尊號的前任教宗。這象征著繼承和發揚前任教宗的政策、精神或愿景,表明要在其基礎上推動教會發展。
1978年,若望·保祿一世當選,他打破傳統,成為首位采用復合或雙重尊號的教宗。他表示,選擇這個尊號是為紀念兩位直接前任——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祿六世,他們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體現了他對兩位教宗所推動改革的堅定支持。若望·保祿一世在位僅33天,繼任者卡羅爾·沃伊蒂瓦樞機繼承了若望·保祿二世的名號,這被普遍看作是對前任的敬意,也表明他會繼續推進若望·保祿一世的事業。
2005年本篤十六世當選時,解釋了選擇此名是為向教宗本篤十五世致敬。本篤十五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勇敢真誠,展現出卓越的和平先知品質,深受本篤十六世敬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當選的教宗庇護十二世選了“庇護”這個名字,他的前任教宗庇護十一世也用了這個名字。這一選擇表明他會延續庇護十一世的政策,尤其是庇護十一世對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強硬立場,而且“庇護”這個名字本身傳統含義是“虔誠”或“盡職”,選這個名字或許也與之相關。
向某位圣人致敬也是新任教宗選擇名字的重要原因。這位圣人的精神、價值觀和對教會發展的遠見,與新任教宗的想法契合。
選定敬仰的圣人之名,不僅為新任教宗的治理定下基調、指明方向,也彰顯了教會遵循的理想和原則。
比如2013年當選的教宗方濟各,他選擇了歷史上未曾有教宗用過的名字。他表示,這是為向13世紀以謙卑、貧窮、熱愛自然和服務窮人著稱的圣方濟各·亞西西致敬。這一選擇立刻表明了教宗方濟各任期內對這些核心價值觀的重視。
教宗在選擇尊號時,通常源于對某位特定圣人的高度崇敬,或者體現了其個人生活經歷與精神追求。這種個性化的選擇,讓尊號蘊含了更深刻的意義。
比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年他在確定尊號時,既有情感因素,也有宗教方面的考量。“約翰/若望”是他父親的名字,也是他受洗教堂的名稱。同時,這個名字還代表著對施洗者圣若望和撰寫福音書的圣若望(耶穌基督鐘愛的門徒)的紀念。
縱觀教宗歷史,有些名字被反復選用,頻率非常高,這既體現了關鍵人物的深遠影響,也反映出教會內部傳統的循環性。
在歷任教宗的名字中,“若望”(John)是使用次數最多的一個。根據不同的史料記載,以及是否計入那些被視為偽教宗的人物,共有大約21到23位教宗選用過這個名字。
“若望”(John)這個名字意義深遠,因為它與基督教中的兩位關鍵人物緊密相關:一位是耶穌的親密門徒和福音書作者——圣若望宗徒;另一位是為耶穌施洗的施洗者圣若望。
歷代使用“若望”為名的教宗,編號排到了若望二十三世。不過,這其中也有一些歷史上的特殊情況,例如若望十六世后來被認定為偽教宗;另外,由于教會早期記錄的錯誤,實際上并沒有“若望二十世”這位教宗。
在選用次數上,緊隨“若望”之后的是名字額我略(Gregory),共有 16 位教宗選用過,最近的一位是額我略十六世 。
本篤(Benedict)也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教宗名字,有15或16位教宗曾使用它,最近的教宗本篤十六世讓這個名字獲得了更多關注。
其他同樣常見的教宗名字按使用次數排序還有:克勉(Clement,14位)、依諾增爵/英諾森 (Innocent,13位)、良(Leo,14位)和 庇護(Pius,12位)。
在較受歡迎的名字梯隊里,還有:斯德望(Stephen,9位)、博尼法爵(Boniface,8位)、烏爾班(Urban,8位)、亞歷山大(Alexander,7位)和 保祿(Paul,6位)。
教宗們重復選用這些名字,通常是為了向前任同名教宗所代表的公認美德、重要成就或歷史意義致敬并建立聯系。
一個例外是被視為第一位教宗的圣伯多祿(St. Peter),為表崇敬,后世并沒有教宗選擇以“伯多祿二世”為名。
舉例來說,在過去兩個世紀里,“庇護”這個名字的流行,往往象征著教宗們強調維護教會傳統教義的時期;而選用“良”這個名字的教宗,則常與推動教會改革或在社會訓導方面有重要貢獻的前任聯系在一起。
選定教宗尊號的傳統,凸顯了教宗職位的特殊本質——個人身份與歷史傳承、精神領導以及引領天主教會的重大責任的交織。對教宗尊號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洞察這個古老且具有深遠影響力機構的歷史、傳統及其持續演變身份的珍貴視角。
本文由Gemini Deep Search輔助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