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曾引領了一個時代,在武俠小說的時代里,有三位作家最是出名,這三人分別是梁羽生、金庸、古龍。梁羽生者,一代開派祖師,地位非凡。
武俠小說分為舊派武俠和新派武俠,在梁羽生之前的武俠作品,故事主要圍繞著復仇、嗜殺,故事性比較弱,就是打來打去,沒有什么核心思想。
梁羽生是第一個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他為以前的武俠小說灌輸了俠義、愛民等理念。讓武俠小說不只是一味的打斗,而是有了靈魂有了思想。
所以說梁羽生的地位非凡,至于金庸和古龍,則是在梁羽生的理論上越走越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成為那個時代,最為璀璨,最為閃亮的明星。
然而時移世易,多年過去了,這三位大師皆已駕鶴西去,武俠小說時代也已一去不返。梁羽生和古龍的作品,更是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人遺忘。
反而是金庸的武俠作品卻是長盛不衰,哪怕到了現在,還依舊很是火熱。這三位大家,梁羽生一生創作了35部武俠作品,古龍更是創作了70多部武俠作品。
金庸卻只創作了15部武俠作品,那么為何作品最少的金庸,卻能夠扛得住時間的侵蝕,作品依舊被人津津樂道呢?先來說“新式武俠小說”開派祖師梁羽生。
雖然梁羽生首先提出了“以俠勝武”的理念,不過他的作品,還是沒有完全脫離舊派武俠小說風格。比如說《白發魔女傳》,依舊是各種誤會不斷的復仇。
《云海玉弓緣》同樣是如此,這種不斷復仇的劇情,毫無新穎之意,看得人還比較壓抑,頭大。金庸則是徹底擺脫了舊一套復仇的主線故事風格。
全新的故事風格,主角從弱小,靠著善良,俠義觀念,各種冒險,遇到機緣,然后一步步成為江湖頂尖高手。這樣的改動,使得故事性更強。
而且對于“俠”這個理念,金庸做了更深一層的詮釋,比如郭靖的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簡直是無敵了,這已經把“俠”這個理念,推到了最高境界。
“武”方面,金庸筆下石破天、獨孤求敗、阿青、張三豐、前朝太監、達摩等人物,都已達到隨心所欲,超凡脫俗的境界,甚至已打破武俠范疇。
“情”方面,金庸筆下小龍女和楊過的愛情,超越了道德、世俗、倫理、時間、甚至是生死。“情”之一字,也是被金庸詮釋到一個無可比擬的境界。
金庸的武俠小說,要劇情有劇情,要立意有立意,要思想有思想,作品三觀正還導人向善。金庸完全就是一位六邊形戰士,能一個打一百個,一萬個。
就連梁羽生都心生佩服,感慨道:“武俠小說,發揚光大者金庸”。古龍更是直言:“在寫武俠小說這塊,金庸已經走到了極限,沒人能夠超越他”。
再來說古龍,武俠小說天賦這塊,古龍是公認的天下第一。梁羽生提出“以俠勝武”理念,金庸在這條路上走到了極限,古龍是后來者,一看已無路可走。
于是就另辟新路,古龍將武俠小說與西方的偵探小說結合,使得故事更具有懸疑和神秘性,讓人充滿探索的欲望,吸引著著讀者慢慢走進故事。
古龍還加入西方的哲學觀,對于人性的探討,更是以詩歌式的筆法去書寫。正是古龍的創新,使得他哪怕是后來者,卻能夠與金庸分庭抗禮,不分上下。
從故事性,作品質量,立意來說,武俠小說史上,只有金庸和古龍能夠各領風騷,一時瑜亮。之所以古龍的作品也在慢慢消亡,原因主要有二點。
第一,就是古龍作品質量起伏太大了,代筆問題。古龍一共署名的有70多部作品,可這里面全須全尾,自己寫完整的有多少部?代筆肯定會影響質量。
老是寫一個開頭,或者寫一半就讓人代表,久而久之,口碑就受到了影響。說白了還是對于作品態度問題,看看金庸就知道了,雖然只寫了15部作品。
卻不斷地更改,盡善盡美,金庸最早“連載版”劇情繁瑣,冗長,要是不修改,現在人也看不下去。這就是為何金庸的作品不多,卻一部比一部經典。
第二,古龍死得太早了,熟讀古龍武俠作品的都知道,他早期的作品極其青澀,不成熟。到了后期的作品,則是越寫越好,越來越得心應手,進步神速。
可古龍40多歲就死了,正處于巔峰賽,著實可惜了。要是古龍能夠再多活了幾十年,以他的天賦寫出來的作品,那么必然會多幾部傳世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