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沐浴吉林市文旅發展的東風,沉寂多年的小白山望祭殿復建徐徐拉開大幕。望祭長白山是清代吉林城的四大官方祭祀之一(其余為三壇、龍潭山神樹、松花江江神廟)。史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任寧古塔將軍常德(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寧古塔將軍才正式改稱吉林將軍)奏請修建望祭殿獲得禮部批準,一個由望祭殿、官廳、祭器樓、牌樓構成的建筑群,在城西門外的溫德赫恩山上被建起,用以祭祀長白山山神。
溫德赫恩山在吉林城西門外九里,原本無名,因在建起望祭殿之前,望祭長白山神時會豎立祭祀用的牌位板于此,故而在常德將軍呈報的奏折中,寫道“長白山為發祥福地,神跡顯著,請于烏喇之板山望祭處,蓋造享殿,以肅祀典,應如所請”(《清實錄》),即山名曾被叫作“板山”。由于祭祀時的“牌位板”滿語稱之為溫德赫恩(也被寫作“溫德亨”或“溫德恒”),后來“板山”才被通稱為溫德赫恩山。
在成書于道光年間的《吉林外紀》中記載:長白山望祭殿……正殿五楹,祭器樓二楹,牌樓二座,養祭鹿圈一。可見望祭殿建筑群內還有一個鹿圈。由于《盛京通志》中附有比較精準的建筑分布圖畫,因此結合山勢地形,確定正殿、祭器樓、牌樓的位置并非難事,但鹿圈到底建在何處則語焉不詳,讓后世難覓其蹤。這也成為復建論證中的一個難點。
在吉林地方史料中,清光緒年間的《吉林通志》和民國版《永吉縣志》中的“輿地志-壇廟祠宇”里,都沒有指明鹿圈的位置、式樣、規模,不過民國版《永吉縣志-卷十六》里卻給出了些許蛛絲馬跡:“鹿圈在小白山上,以木為柵。豢鹿百余,以供送京鹿羔、鹿尾者。拜唐阿司之。飼以柞葉。民國廢”。此記載言簡意賅,指明小白山鹿圈所養之鹿不僅供祭祀,還是貢品鹿的飼養場,有專人管理(拜唐阿為滿語,大意為沒有品級的辦事員)。當然最重要的是明確指出鹿圈在“山上”。
由于民國版《永吉縣志》的編撰者大多是接受過舊式語文教育的文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皆有極高素養,既然記載為“山上”而不是“山麓”,足以確定鹿圈與祭器樓等建筑的位置不同——不在山腳下,也不在山坡和平地之間的過渡帶,而是在更靠近山頂的某個位置,這里也可能離飼料來源——“柞樹”林更近。
小白山雖然不是一座雄偉壯闊的峰巒,但方圓周遭也有很大面積的鋪展,鹿圈可能修建在“山上”的哪里呢?考慮到清代的祭祀禮儀已受到漢家文化影響,建筑布局皆應有章法、規矩可循,于是便去既有范例中尋找線索。經查北京故宮中曾飼養過鹿且建有“觀鹿臺”,其位置就在御花園的西南角。西南角的選址與民間流傳的五行八卦之說暗合。
按五行之說,鹿屬火。西南方向為八卦的“坤”位,五行屬土。依相生相克之說,火生土克金,故而鹿圈修在西南位置,會增益大地——對于清廷的乾坤(天地)有利,也符合清廷祭祀長白山山神的初衷。事實上,吉林城雖地處邊地,但從清代開始,營屋建舍、修祠立廟已然極為重視五行八卦。如文廟建在城東南的八卦“巽位”以合文昌星位,坎卦土石建在城北的八卦“坎位”以水克火。由此,筆者斗膽猜測鹿圈應與觀鹿臺的位置一樣,建在正殿(坐西朝東遙望長白山)的西南側山間某處。
之所以說是“山間”某處,基于流傳至今的老照片作證。在清末拍攝的“小長白山鹿圈”影像中,可以明顯看出鹿圈并非平坦之地,而是建在一處山坡之上。畫面中鹿圈外有許多樹木向一側傾斜,也符合坡地“被子植被”一般不垂直生長的特征(松樹另論)。
老照片中還可見鹿圈中有一棵粗壯的大樹,大樹一邊枝繁葉茂,一邊枝干稀疏。在東北地區,由于風向等原因,山中樹木枝繁葉茂一側多為西南方向,枝干稀疏一側多為東北方向。因而結合枝葉疏密度和木柵高低,可判斷老照片中鹿圈內的山勢應為東北高,西南低。
對比正殿周圍現貌,清代望祭殿附建的鹿圈舊址,可進一步確認其建在正殿的西南側某處光照良好的背風山坳中。當然這一觀點是筆者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民間風俗、圖像資料等信息推測的大致結果,正確位置還需經專業人員進行踏查勘探才能得出結論。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請與作者聯系
特別鳴謝賈大為(易林學館)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