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開國皇帝之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殺害功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殺害功臣的皇帝,但也有例外,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沒有殺功臣。
黃袍加身之后趙匡胤登基稱帝了,趙匡胤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沒有像前朝皇帝那樣殺害功臣,而是把所有的功臣請來喝酒,最后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功臣的威脅。
趙匡胤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他自己也留下了一個善待功臣的美名,可是在幾年之后,趙匡胤就對一個功臣開了殺戒,而且這個功臣對趙匡胤還有救命之恩。
這個被殺害的功臣叫張瓊,此人是河北人,是趙匡胤手下的一員戰將,史書對張瓊的評價是“少有勇力,善射。”簡單的6個字就描繪出了張瓊武藝高強,是個人物。
在后周時期,一次張瓊跟隨趙匡胤去攻打南唐的壽春城,當時趙匡胤一心顧著指揮作戰,而且站的位置過于靠前,南唐守軍發射了車弩,一種架在木車上的大弓箭,射程遠。
一支車弩箭朝趙匡胤射來,站在身旁的張瓊不假思索的用自己的身體擋箭,也正是張瓊的抵擋,才讓趙匡胤逃過一劫,不然就沒有后來是“黃袍加身”了,這是救了趙匡胤的命。
對于張瓊的壯舉,趙匡胤當時感動一塌糊涂,從此也把張瓊引為心腹干將,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張瓊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對趙匡胤一直是推心置腹,可以說是毫無保留。
趙匡胤稱帝后也沒有虧待張瓊,讓他擢典禁軍,一直升遷到了愛州刺史,不得不說這是很高的待遇了,而且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張瓊也沒有請辭,趙匡胤也沒有說什么。
不過在公元965年,趙匡胤的兩個寵臣石漢卿和史珪,一起誣陷張瓊私自養死士一百多人,圖謀不軌,還有一條罪是誣陷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候時事。”
在《玉壺清話》一書中記載,張瓊向趙匡胤進言,說趙光義結交大臣有圖謀,也就是這兩條,讓趙匡胤勃然大怒,下令石漢卿用鐵器擊打張瓊的頭,打的奄奄一息。
然后把張瓊交給了御史審查,隨后下令賜死了張瓊,整個過程非常快,從中不難看出似乎是趙匡胤有意為之,而恰恰是趙匡胤對張瓊的猜忌,導致忽略了張瓊的進言。
后來趙匡胤后悔誤解張瓊,封了他的兒子為官,可是對弟弟趙光義卻疏于防范,最終導致趙光義成為大宋皇帝,說白了趙匡胤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趙匡胤能聽張瓊的建言,宋朝的命運會改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