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75/34 M42坦克殲擊車,是與75/32 M41坦克殲擊車相互獨立的不同時期的競爭者,但同樣都是為了增強意大利反坦克作戰能力的產物。戰斗權重為2.3,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1940年左右,意大利開始正式立項研發75/34 M42坦克殲擊車。設計團隊以M15/42中型坦克底盤為基礎,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和設計,包括對戰斗室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布局,以保證火炮的射擊穩定性和操作空間。
在完成初步設計后,制造了多輛樣車進行各種測試,也相應地根據測試結果對車輛的懸掛系統、傳動系統、火炮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進行了反復的調整和優化,最終在1942年基本完成了研發工作,開始進入量產準備階段。意大利的菲亞特等公司參與了量產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生產線,結果是75/34 M42系列產量為280輛,其中本型號為190輛。
1942年,75/34 M42開始在意大利軍隊中服役,主要部署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用于抵御盟軍可能的登陸和進攻。在一些小規模的戰斗中,該車憑借其75毫米火炮的火力,對盟軍的裝甲車輛和步兵部隊造成了一定的威脅。部分75/34 M42還被派往東線戰場,加入了意大利在蘇德戰場上的部隊,面臨著更為嚴峻的作戰環境和強大的蘇軍裝甲力量。雖然其在性能上與蘇軍的T-34等坦克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一些防御作戰和小規模沖突中仍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75/34 M42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一部分車輛被德軍繳獲并繼續使用,德軍將其用于意大利境內的防御作戰以及對抗盟軍的行動。而另一部分車輛則被盟軍繳獲,盟軍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評估,一些車輛還被用于訓練的用途。
二戰結束后,75/34 M42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大部分車輛被拆解或廢棄,只有少數車輛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文物和展品收藏在各國的軍事博物館中,供人們了解和研究二戰時期意大利的裝甲裝備發展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