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本案的審理采用庭中語音自動轉寫模式,法庭審理將以庭審錄音錄像和語音自動轉寫庭審記錄為準。庭審結束后,各方當事人無需簽閱筆錄。”5月9日下午,在成都國際商事法庭第二法庭,一場有關三位高管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的案件開庭審理。
與傳統庭審不同的是,當天整個法庭只有三人合議庭以及當事人,沒有速錄員。在現場,各方言語對峙時,一個“智慧大腦”正在后臺運行,并實時將各方的答辯意見展現在大屏中。
據悉,這是一場普通的智慧庭審,也是目前司法系統正加速推進人工智能(AI)與庭審工作的深度融合的生動案例。據介紹,目前,AI覆蓋立案、閱卷、庭審、文書生成等司法全流程,顯著提升審判效率。
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庭審現場沒有速錄員忙碌的身影,也聽不到頻繁的鍵盤敲擊聲,依托無紙化辦公,雙方當事人在審判長的引導下,通過電子證據的展示,高效有序地完成了證據交換。并通過法庭調查固定庭審爭點,雙方圍繞爭議焦點展開激烈的法庭辯論。
記者注意到,雖然原被告雙方的語速很快,但“智慧大腦”依舊能實時將多方的語音準確轉化為文字,展示在大屏中。法官也能夠更加專注于案件事實分析,使得庭審節奏更加緊湊高效。
據成都國際商事法庭庭長周力娜介紹,本次庭審的獨特性在于全過程無書記員、速錄員,“由AI書記員”擔任。它不僅能實時轉錄文字,還能識別方言,包括四川話。在庭審結束后,當事人無需核對庭審筆錄,就可自行離開。有了“AI書記員”,除了庭審節奏更快、效率更高外,也讓當事人的體驗感大大增強。
在以前,書記員、速錄員要用鍵盤敲字,各方的語速與打字的手速有差異。而且庭審結束后,當事人還要核對有無錯漏,耽誤當事人更多的時間。
目前,成都有條件的法院都在陸續接入“智慧大腦”。以武侯法院為例,以往一個小時的庭審,現在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庭后3分鐘內即可完成筆錄,準確率在95%以上,庭審效率提升了30%以上,法官對庭審信息的回顧時間平均縮短40%。
庭審現場,作為成都市企業合規促進會監事長,也是一名企業家的鄭翔表示,智慧庭審在信息的準確性、檔案存檔的便捷性方面非常有優勢。另外,通過AI云記錄,也能讓當事人在后續調取庭審資料時更有法律依據,也更具說服力。
主動接受監督,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當天,四川省、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企業家代表也走進法庭,近距離感受庭審,進行法治宣傳,同時了解訴訟服務流程、感受在線訴訟的智能化和便民化,切實感受到科技賦能在推動審判現代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 攝影報道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