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說連載之五十九
湘西的山坳間,藏著無數(shù)寂靜的村落,月老寨便是其中之一。平日里,這里寂寥無聲,唯有山風掠過屋檐,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梢坏酱汗?jié),仿佛被施了神奇的魔法,在外求學的學子、遠走他鄉(xiāng)討生活的游子、定居周邊縣市的鄉(xiāng)人,紛紛踏上歸程。這歸鄉(xiāng)的緣由,說起來不過兩點:一是為了看望在世的親人,走親訪友,維系那份濃濃的情誼;二是為了祭奠逝去的先祖,在墳頭送上一盞明燈,不忘家族的根脈。
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月老寨而言,自然也逃不過這春節(jié)的熱鬧。平日里冷冷清清,見不到幾個人影,可春節(jié)那幾天,各家各戶匯聚一堂,男女老少加起來,竟也有百把多人。在這小小的村寨里,若問起誰的命最好,村民們定會異口同聲地說:“以后的事不好說,但目前肯定是楊有福楊老爺子!他要說排第二,沒人敢稱第一?!?/p>
村民們這般篤定,自然是有充分依據(jù)的。楊老爺子是月老寨有史以來第一位教書先生,在他之前,這寨子連個秀才都未曾出過。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寨子里的文化之路。不僅如此,他一生養(yǎng)育了五個子女,“工農(nóng)商學兵” 的職業(yè),在他家湊了個齊全。這些子女,有的在工廠里辛勤勞作,有的在田間地頭耕耘收獲,有的在商海拼搏闖蕩,有的在三尺講臺教書育人,還有的在部隊保家衛(wèi)國。雖然職業(yè)各不相同,但個個都孝順有加。自老伴去世后,子女們輪番將老爺子接出去游玩,或是輪流回家陪伴,讓老爺子的晚年充滿溫暖。
楊老爺子的長壽,更是創(chuàng)下了村寨的歷史記錄。在他之前,村里最長壽的人活到 98 歲,而他卻健健康康地活到了 99 歲。更令人稱奇的是,除了生命的最后幾天臥床不起,其余的日子里,他耳聰目明,行動自如,很少被病痛折磨。他去世的時間,也仿佛是命運的巧妙安排。2023 年正月初二凌晨,這個時間,按農(nóng)村老一輩的說法,完美避開了 “死在臘月三十晚上” 或 “死在大年初一” 這樣不吉利的忌諱。初二去世,初五下葬,正值全村老少都在家中休閑,辦起紅白喜事來,不僅勞力充足,氣氛更是熱鬧非凡。
99 歲高齡去世,楊老爺子最大的兒子都快 80 歲了,最小的兒子也已退休多年。家族的輩份,早已從兒子輩、孫子輩,延續(xù)到了重孫輩,甚至玄孫輩。九九為功,功德圓滿,這樣的離世,在村里被視作真正的 “喜喪”。
葬禮持續(xù)了三天,遠遠近近的親戚朋友紛紛前來吊唁,月老寨的男女老少更是傾巢出動。大家一方面是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爺子送行,另一方面,平日里各自忙碌,一年到頭,全寨人難得聚齊,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拉拉家常,聊聊趣事。
畢竟是葬禮,聊著聊著,話題就轉(zhuǎn)到了男女老少都感興趣的 “鬼” 上。這一話題,就像一個神奇的寶庫,只要稍微發(fā)散思維,便能引出無數(shù)內(nèi)容: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鬼?假如有鬼,鬼會不會死?鬼死后又會變成什么?葬禮上的習俗和規(guī)矩,究竟是必須遵守的傳統(tǒng),還是毫無根據(jù)的迷信?不遵守又會有什么后果?還有人說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這些問題,平日里大家都好奇不已,卻一直找不到確切的答案。
這時,有人靈機一動:既然是喜喪,何不讓氣氛更熱鬧、更喜慶一些?大家都對這些神秘話題感興趣,能不能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辦一場當下流行的院壩會議?把那些見多識廣、有知識有常識、對農(nóng)村民俗和殯葬文化有研究的人請出來當嘉賓,比如知識分子、退休人員、農(nóng)村鄉(xiāng)賢、大學生,還有道士先生。讓他們用自己的觀點和見識,解答村民們、孩子們和年輕人心中的疑惑。這樣一來,既能緩解葬禮上沉重壓抑的氣氛,又能滿足大家對神秘文化的好奇心,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個建議一提出,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贊成。孝子們看到村民們愿意用這種特別的方式陪伴老爺子守夜,心里也十分欣慰。月老寨雖然人不算多,但 “工農(nóng)商學兵” 各類人才齊全,再加上前來吊唁的四鄰八鄉(xiāng)的親朋好友,大家看到這種新穎的活動形式,紛紛放下了平時打麻將、打牌的娛樂,興致勃勃地加入進來。不一會兒,參與討論的隊伍就擴充到了兩三百人。
活動定下來后,喜歡熱鬧的村民們立刻行動起來。有人搬來板凳,有人擺上零食,有人沏好茶水,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等外圍的座位都坐滿了,幾個活躍份子按照活動對嘉賓的要求,像點將一樣,把符合條件的人一個個推上主場位置。大家你拉我讓,一番謙讓后,活動正式開始。
寨子中出了名的 “嚼勁客” 拿起話筒,率先開口:“我最了解有福老爺子的性格了,他是個特別隨和的老人,就愛湊熱鬧。要是他知道我們用這種方式紀念他,保準高興得不得了!好了,閑話不多說,我先問個問題: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鬼?要是有的話,人會去世,鬼是不是也有死的一天?鬼死后又會變成人,還是其他什么東西……”
這個問題一出,可把嘉賓們難住了,怎么回答都像是掉進了坑里。大家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短暫的沉默后,就在眾人以為嘉賓們要被問倒時,一個年輕的道士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這世上當然有鬼,而且鬼的后面幾種形態(tài),前人早就記載得明明白白,只是你們平時不看書學習罷了!《幽冥錄》里寫得清楚,‘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夷死為微,微死無形’。不信的話,你們可以上網(wǎng)查查。”
還真有較真的人當場拿出手機搜索,雖然這說法不一定是事實,但書上確實有這么一句話。問得絕妙,答得精彩,現(xiàn)場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見嘉賓們輕松應對,又有村民站起來提問:“在農(nóng)村,人去世后,整個葬禮過程中有很多規(guī)矩和禁忌,這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到底要不要遵守?” 大家正思索著該如何回答,寨上的 “二狗子”—— 一位縣里職校的民俗老師,看了看四周,見沒人回應,便自告奮勇地站了起來:“嘿嘿,我就是教民俗的,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其實,葬禮也是一種禮儀,和我們生活中的禮儀沒什么兩樣。就好比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地吐痰、蹺二郎腿、抖腿、挖鼻孔、剔牙、斜眼看人這些小動作,在社交場合是不禮貌的,是禁忌。別人好心勸你不要做,你卻偏要做,還振振有詞地說‘不要迷信,生活就要毫無禁忌、隨心所欲’,你們說可笑不可笑?經(jīng)過幾千年傳承沉淀下來的東西,肯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即合理嘛?!?/p>
用生活中的常識禮儀來比喻葬禮規(guī)矩,這個形象的類比,讓提問的村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膳赃叺囊粋€村民似乎發(fā)現(xiàn)了 “二狗子” 話里的漏洞,馬上站起來追問:“照你這么說,現(xiàn)在傳承的葬禮規(guī)矩和禁忌,全都是精華,沒有一點糟粕,必須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
這問題顯然又是個陷阱,畢竟這世上,沒有什么東西能一成不變地傳承下去,就連教科書都會不斷修訂,更別說其他了。見民俗老師可能接不上話,旁邊的退休鎮(zhèn)干部 “三桿子” 趕忙開玩笑打圓場:“答問題的機會都快被你們搶光了,我也來搶答一題!哈哈…… 這世上,很少有東西是完全一成不變的。我們做任何工作,想要持續(xù)向好發(fā)展,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守正,二是創(chuàng)新。光守正不行,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住,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整天生活在敬畏之中,工作很難有突破;光創(chuàng)新更不行,不借鑒古人的經(jīng)驗智慧,不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只憑自己一時興起瞎搞,最后肯定不行。葬禮規(guī)矩是這樣,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大家說對不對?”
“三桿子” 到底是當過鎮(zhèn)干部的人,講話周全,還懂得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舉一反三,又贏得了一片掌聲和叫好聲。
兩局下來,嘉賓們都順利過關,圍觀群眾中不免有人小聲議論:“誰能提幾個有難度的問題?不然別人都能答上來,我們卻提不出問題,以后可要被笑話了……”
這時,寨上有名的 “杠精” 老人 “二瓦匠” 開口了,他臉上掛著似笑非笑的表情:“關于鬼神,孔老二先生有句名言,叫‘敬鬼神而遠之’。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讓我們離鬼神遠遠的嗎?走近點不顯得更親切嗎?” 這哪是提問,分明是在考驗回答者的智慧,一時間,沒人敢輕易接話。
見嘉賓們遲遲不回應,圍觀的村民們以為終于能難住他們了,開始起哄:“哈哈,‘杠精’的名號果然不是白叫的,關鍵時候還真有兩下子!”
就在大家得意之時,一位六七十歲的主科道士清了清嗓子:“這本是你們文化人玩的游戲,我們這些人沒多少文化,本不該插嘴。但大家都謙虛,不愿意顯露實力,為了不冷場,我就說說我的看法,在‘二瓦匠’老先生和各位面前獻丑了,說得不對,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我記得沒錯的話,孔老二這句話出自《論語》,原話是‘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
見沒人回應,主科老道士繼續(xù)說道:“放在如今的環(huán)境下,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我個人覺得,你可以相信鬼神,也應該尊重鬼神,但不能沉迷其中。為什么呢?因為人鬼各有各的運行法則,鬼道遙遠,人道切近,做好人道的事,才是我們的首要責任。不知‘二瓦匠’老先生認不認同我的觀點?”
“二瓦匠” 朝老道士笑了笑,沒有表態(tài)。
老道士接著說:“那何為人道呢?我認為,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年老,要扮演無數(shù)個‘角色’。在不同的場合,就要演好相應的角色,這就是人道,也是我們的人生責任。要是整天沉迷于鬼神之事,神神叨叨的,時間久了,肯定會出問題。換句話說,做人只要頂天立地,坦坦蕩蕩,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地,中無愧于人,鬼神都會欽佩你。相反,要是盡做傷天害理的事,就算天天求神拜佛,也是白費力氣,這樣的例子,大家肯定能舉出不少。”
“看大家興致這么高,我就再延伸一下。在今天這個場合,我們每個人的角色不同:作為道士先生,就該盡心盡力為逝者唱經(jīng)念佛,助力逝者渡過苦海;作為孝子賢孫,要心懷感恩,好好送老人最后一程;作為燒香賓客,要心懷虔誠,給逝者應有的尊重;作為幫忙的親朋,就該各司其職,把事情辦好。我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安心,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主科老道士的話音剛落,靈堂內(nèi)外、院壩場上,掌聲如潮水般響起,經(jīng)久不息……
夜深人靜,山風拂過。祠堂前的燭火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村民們散去,院壩中茶水漸涼,零食空盤。唯有楊有福老爺子的遺像,在月光下靜靜微笑,仿佛在見證著這場關于生死、鬼神、人道的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