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這幾年從幕后走到臺前,發表了許多看似“不合時宜”的言論。
近日,魏建軍又放了一炮。當許多車企的聚光燈,瘋狂追逐“科技感”與“未來美學”時,魏建軍一句“弊大于利”的斷言,猶如驚雷炸響汽車圈。
這一次,就連國家監管部門都下場了,很多人也是支持魏建軍的。

1. 魏建軍直言三宗罪
日前,在魏牌全新MPV車型高山的“露營直播”中,魏建軍火力全開,毫不留情地將矛頭直指隱藏式門把手。
在魏建軍看來,隱藏式門把手至少有三個較大缺點。
首先,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太。眾所周知,相較于傳統推拉式門把手,隱藏式門把手的結構比較復雜,由電機、蝸桿、斜齒輪等數十個精密部件組成。這就導致隱藏式門把手的重量較大。
其次,隱藏式門把手的密封性差,由此帶來的噪音也就大。

第三,隱藏式門把手,隱藏著巨大安全隱患。
隱藏式門把手需要用電來驅動,一旦發生碰撞等意外導致缺電時,可能就無法打開門了。電動車上這樣的案例,其實有很多。
當然,魏建軍也承認隱藏式門把手具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減少風阻。但同時他又指出,隱藏式門把手所減少的風阻,其實并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有數據顯示,隱藏式門把手可降低風阻0.01Cd,對應續航提升5-10公里,意義確實不太大。
2. 國家官方也下場了
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電氣化、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汽車工業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巨變。
其中隱藏式門把手,幾乎成了新能源車的“標配儀式”。據統計,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車型中,92%標配隱藏式門把手。
對此,輿論爭議很大,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魏建軍的言論,更是將隱藏式門把手談論推到新的高潮。事實上,這一次就連國家監管部門也都下場了。

根據官網信息,5月8日工信部將申請立項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予以公示。
其中,包括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
顯然,國家監管部門對新能源汽車上的隱藏式門把手出手了。
目前國際上尚無對應標準要求,這次我們開的是國際先河,將填補對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規范不足的空白。
3. 這一次我們支持他
當然,隱藏式門把手的出現和存在,自有一定邏輯和道理。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敲門磚”。
隱藏式門把手的“科技感”與“高端感”,讓車輛在開門的瞬間增添了儀式感和未來感。這樣的體驗,是傳統車型比較難給予的。
投射在消費者心理上,他們最終買單的可能不是其功性能,而是背后的“科技感”和“新鮮感”,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技術尚未成熟的現階段,隱藏式門把手“科技感”背后,不僅是對用戶體驗的漠視,更是對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
北方的冰雪世界,成了隱藏式門把手的“照妖鏡”。
零下20℃的嚴寒中,門把手凍結成“冰雕藝術品”,車主不得不化身“消防員”,用熱水澆灌、吹風機烘烤,上演荒誕的“破冰行動”。
更有甚者,在碰撞、車禍等極端情況下,駕乘人員因隱藏式門把手無法彈出而被困車內,最終付出生命代價。

隱藏式門把手的爭議,本質是汽車工業發展方向的深刻拷問。
魏建軍以行業“吹哨人”的姿態,將隱藏式門把手的“皇帝新衣”撕破。這一次,很多人都支持魏建軍。
隱藏式門把手,在現階段仿佛成為了一種“審美綁架”,讓車企和消費者都在為這一設計的缺陷買單。
汽車設計的終極目標,不應僅僅是追求表面的光鮮亮麗,而是要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實用功能和心理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