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清晨的薄霧尚未散去,鄉村醫生姚循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與往昔不同,他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聽診器、血壓計和經驗判斷——一套智能診療系統正成為他的“第二大腦”。屏幕上,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清晰呈現,從既往病史到用藥記錄,從體檢數據到影像資料,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更令他安心的是,系統會根據患者癥狀智能推薦診療方案,并實時連接上級醫院專家進行遠程會診。“以前看病像‘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了科技助力,就像給村醫裝上了‘智慧翅膀’。”姚循的感慨,折射出東臺市醫共體改革帶來的深刻變革。
這場改革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著百萬市民的就醫體驗。東臺市通過構建緊密型醫共體,將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整合為協同網絡,以科技賦能、機制創新為雙翼,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跨縣”成為現實。
機制改革加科技創新激活基層醫療“神經末梢”
所謂醫共體,即醫療共同體,其核心在于打破醫療機構間的“圍墻”,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協作、雙向轉診等機制,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在東臺,這一模式被賦予了更具體的內涵:以數字化為紐帶,以患者健康為中心,重塑醫療資源配置邏輯。
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衛生室前,村醫姚循正通過無人機接收從東臺市人民醫院運來的藥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攝
東臺市的醫改之路,始于對現實困境的深刻洞察。作為一個人口超百萬、老齡化率高達40.05%的縣級市,東臺面臨著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基層服務能力薄弱、醫保基金壓力劇增的三重挑戰。
“過去,三級醫院人滿為患,基層衛生院門可羅雀,這種畸形結構既浪費資源,又加重患者負擔。”東臺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崔海坦言。如何破解“醫院要創收、醫保要控費、患者要減負”的醫療“不可能三角”?東臺市將目光投向醫共體建設,試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找到一條可持續的醫改路徑。
改革首刀砍向“機制壁壘”。東臺市創新組建醫共體運營發展中心,將醫保基金、財政投入、公共衛生經費“三筆錢”打捆使用,構建起“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協作體系。這一舉措,徹底打破了醫療機構間的行政壁壘,實現了人、財、物的統一管理。
在治理架構上,東臺市成立改革專班,統籌推進醫共體建設;在薪酬體系上,推動醫生收入與藥品耗材脫鉤,轉向掛鉤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等核心指標;在績效管理上,引入“健康指數”概念,替代單一的經濟指標,引導醫療機構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
如果說機制創新是醫共體的“骨架”,那么科技賦能則是其“血液”。東臺市投入巨資打造數字健康駕駛艙,集成電子病歷、遠程會診、智能診斷等功能,為基層醫生提供“最強大腦”。
改革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患者獲得感上。數據顯示,東臺市醫共體改革后,醫療總費用增速從兩位數回落至個位數,住院次均費用下降18%,藥品費用銳減23%。更直觀的變化是,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占比從42%躍升至65%,越來越多群眾選擇在家門口就醫。
為鄉村醫生插上“智慧翅膀”
在東臺市醫共體改革中,鄉村醫生群體的蛻變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曾被稱為“赤腳醫生”,穿著簡樸、設備簡陋、能力有限。而如今,在科技的賦能下,他們正逐步蛻變為“智慧村醫”,成為基層醫療服務的“守門人”。
東臺市時堰中心衛生院內,醫生正在通過互聯網為村民提供遠程會診服務,讓村民不出村也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攝
在臨塔村衛生室,智能診療系統已成為姚循醫生的“標配”。這套系統內置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庫和智能診斷算法。當患者就診時,系統會自動分析癥狀、病史等信息,推薦可能的診療方案,并提示用藥禁忌、檢查建議等關鍵信息。“以前看病全靠經驗,現在有了數據支持,診斷更準確了。”姚循說。
系統還具備遠程會診功能,當姚循遇到疑難病例時,可一鍵連接上級醫院專家進行實時會診。“專家會通過視頻查看患者情況,指導我進行進一步檢查或調整治療方案。”這種“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模式,不僅提升了診療水平,更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服務。
在東臺市,無人機也已成為鄉村醫生的“得力助手”。每天清晨,無人機從市人民醫院起飛,將藥品送往各村衛生室;同時,將村民的血液樣本送回醫院檢測,村民在村衛生室采集的血樣,可快速送往醫院檢測,當天就能在手機上查看結果。“這樣的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姚循說。
為了提升鄉村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東臺市醫共體建立了完善的實訓體系。他們構建了“2+6”實訓基地網絡(兩家龍頭醫院+6個區域中心),定期開展基層醫療人員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急救技能、慢性病管理、中醫適宜技術等多個領域,采用理論授課、模擬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
“培訓很實用,都是我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參加過實訓的鄉村醫生紛紛表示。同時,醫共體還針對年齡較大的村醫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他們適應新的醫療技術和系統。“現在開處方都有專業藥師后臺審核,既保障了用藥安全,也讓我們工作更規范。”姚循笑著說。
醫共體改革的關鍵在于打造責任共同體
東臺醫共體成功的關鍵,在于構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責任共同體。
成立醫共體運營發展中心,對醫共體內部進行統一管理,確保了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這種統一的管理方式,打破了以往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利用,也避免了資金浪費和濫用。
“通過集中審方與合理用藥,醫共體避免了不合理用藥現象,降低了藥品費用。利用無人機進行藥品和標本的配送,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減少了庫存成本和運輸費用。通過資源共享與轉診優化,減少了患者向上級醫院的流動,降低了醫保基金的支出。通過智能化管理和輔助診療系統,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減少了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從而節約了費用。”崔海向記者介紹。
通過薪酬制度改革,醫生的績效與財政撥款、醫保資金、醫院績效總額掛鉤。這種機制設計,激勵了醫生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也保證了醫生的合理收入。“現在醫生的績效與這些指標掛鉤,大家都有了動力去提高服務質量。”東臺市時堰中心衛生院院長周禮進告訴記者。他提到,自從薪酬制度改革后,醫生們更加注重患者的滿意度和治療效果,醫療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崔海說:“如今,我們的市民、村民每年都會積極繳納醫保費用,這積極的背后,是老百姓對東臺醫共體改革的肯定。”
“以前看病往城里跑,現在專家定期下鄉,無人機還送藥上門,方便多了!”臨塔村村民張桂英(化名)的感慨,道出了無數患者的心聲。在東臺市,像張桂英這樣受益的患者不在少數。他們不再需要為了一盒藥、一次檢查而奔波數十公里,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如今,這場以群眾健康為圓心的改革,正悄然改變著東臺近百萬市民的就醫體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